作者:毛开云 温国鹏 耿银平 堂伟德 来源:北京晨报 发布时间:2012-7-25 10:08:09
选择字号:
评论:爬树课会上演“南橘北枳”吗
 
近日,“厦门大学微博协会”发布微博称,厦大将开设爬树课。记者从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确认得知,厦门大学要开设爬树课一事不是传言,是事实。厦大校长希望借鉴美国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逃生技能。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还透露,该项课程拟于今年新学期推出。(7月24日《大河报》)
 
支持
 
莫要扼杀新事物
 
厦大开设爬树课,不是突发灵感,而是厦大校长美国考察所得,应该说来源于现实。爬树课在美国已经有,在中国特别是在厦大是否可以有,需要时间和实践来检验。
 
对于厦大的创新,尽管依然褒贬不一,但从厦大的“脾气”来看,开设爬树课是铁板钉钉的事情。既然厦大有高尔夫球课的“经验”,那就尝试着开设爬树课也无妨。
 
国内很多大学均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和“看家本领”。比如,中山大学开了一门课叫《哈利·波特与遗传学》,被网友评为“神级选修课”;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有一门“新女性必修课”,传授各种生活常识;广东金融学院开设《爱情心理学》,教同学们怎么谈恋爱;广州大学更是开设《生死课》,教你写遗书、立遗嘱等等,不一而足。而从现实来看,偏门选修课往往最热门,这既有少见多怪的定式思维起作用,更有求新求异的发散思维在发酵。中华民族是一个敢于创新的民族,当今时代是一个需要创新的时代,对于厦大开设爬树课,我们可以围观,可以赞成,也可以反对,但最好不要“冷嘲热讽”——什么“返祖”呀,“学会退化,化身猴子”呀等等,切莫张嘴就来。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大学办学必须瞄准市场。厦大开设爬树课,办得好是其本事,办不好显然只能自生自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厦大开设爬树课只能用实践来检验。但是,在爬树课这种新事物萌芽之前,我们应该欢迎、支持和扶植,千万莫用一声呵斥而把这颗创新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
 
担忧
 
别把“龙种”变“跳蚤”
 
平心而论,厦门大学绝对是一片好意,让学生多掌握一个逃生技能有什么不好?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对此指指点点。
 
说实话,大家之所以围观大学爬树课,更重要的原因不是在于对课程设置合理与否本身的考虑,而是出于对课程能否收到预期目的的担忧。国外大学开设爬树课成效很好并不代表着国内也同样如此,见多了在国外是“龙种”在国内却成了“跳蚤”的闹剧,网友已经学会了在这种情况下保持谨慎的乐观。
 
厦门大学是否已经有了科学合理的课时安排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又想通过这样的爬树课达到什么样的更深层次的教育目标?在高声向公众介绍爬树课的优点的同时,厦门大学是否想到了如何回应网友的担忧,比如,安全性问题和费用问题,用于爬树课的教育投入与产出是否成比例的问题等。厦门大学又有哪些配套措施来真正消除网友对于破坏环保的质疑?或许,这些问题的答案能不能让公众满意才是决定大学爬树课能不能得到舆论支持的决定因素。
 
大学爬树课该不该有本来就不是仅凭一场口水仗就能得出正确答案的,更主要的是学校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设置这一课程的合理性,用一份合格的成绩单来堵住网友的嘴。千万别画虎不成反类犬,光学到了国外大学爬树课的一点皮毛,仅仅教会了学生们熟练地爬树摘木瓜芒果,那就不是开国内大学体育课程设置先河了,而是再一次为公众上演了“南橘北枳”的笑话。
 
质疑
 
安全教育非要爬树吗?
 
安全教育的确是当下教育的一个软肋,但最“软”的地方不是不会爬树,而是安全意识和逃生常识。这些恰恰是大学生最缺的。为此,我们可以开设安全课,来进行改善,或者通过常态化的逃生演练来提升安全技巧等。这才是货真价实的教育提升。
 
虽然爬树课在国外比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很流行,可真要“为我所用”,还真的不易,其一,中国大学没有那么多的树让学生爬。其二,爬树不仅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种体能活儿。其三,更重要的是,中国的课程多是在教室内完成的,现在上课却要跑到山上、森林里,这个跨度太大,家长和孩子们能接受吗?如果因为爬树出现了安全问题,该由谁来承担呢?
 
这些年来,在西风东进的进程中,中国诸多大学都在探索课程国际化、理念国际化等,这当然是一个好事情。可这种“国际化”绝对不是表面的热闹,或者仅仅注重形式上的“有刺激性”,最重要的是要在教育思想、学术思想以及课程改革中,努力完善和推进。比如我们的课堂质疑能力、实践能力普遍不足,互动意识、争鸣意识和激烈讨论几乎就是空白。
 
大学改革和推进,不从制度根本和指导思想上多下功夫,而仅仅在一些花拳绣腿、眼球效应上不遗余力,在浮躁、时尚、媚俗方面瘾劲十足,恐怕就会让厚重博大、注重创造、善于批判、注重人本的大学精神呈现苍白化和浅薄化倾向。看起来非常热闹,却没有思想收获。
 
评判
 
当引起对教育的反思
 
“爬树”只是形式,关键要内容。虽然作为偏门学科,“爬树”在国外并不兴盛,在国内更是没有先例。但不得不说,即便是模仿下的“形似”,大学开设“爬树课”都值得鼓励,至少可以让大学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事实上,“爬树课”的真正意义在于,一方面表明大学的管理者更加注意教学的形式创新,“拿来主义”式的借鉴,本身也是一种开明的态度;另一方面,没有形式也就没有内容。大学的开放与包容,就是要对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一切有益的形式都允许存在,并积极支持。只有实现了形式的丰富,才会有思想的对碰,学术的交流。否则,形式都僵化不变,甚至连尝试都不鼓励,那么如何实现大学教育的改革?
 
虽然,与国外的大学相比,我们或许不缺形式上的效仿和创新,最主要的是教育的理念与主导思维。但必须看到,若没有形式创新上的改良,就不可能有内容上的改革。虽然这样的努力效果或许并不明显,但对于时下的大学教育来说,点滴努力都应当获得掌声,要知道,积少成多的累积,必然带来“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就时下的中国大学来说,教育为社会功利所累,技术功能增加,人文精神迷失。我们最缺乏的恐怕就是“爬树课”这样的淡定与坦然,开放与包容。
 
“爬树”能否成为中国教育的“爬坡”,恐怕是行内行外无比纠结的原因所在。而对于教育者本身来说,无法在现在的体系下进行革命,那么进行一些形式的尝试,或许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诉求表达。这样的形式之变,也是难能可贵的进步。退一步讲,能够引起对教育本身的反思和审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三言两语
 
●与其把绝大部分经费花在帆船、棒垒球、高尔夫球、野外生存等稀有项目上,不如把钱投在有更多学生参加的公共性体育运动上,比如篮球、足球、马拉松等。
 
——黄力生
 
●有点盲目模仿的嫌疑。这个运动是否适合中国大学生很难讲。而且,这种运动对树木的高度和粗细的要求也应该是比较高的,即便是找到了符合要求的树木,对树木也是种损害。特别是,这门课是有违环保意识。
 
——宋明
 
●倘若在大灾大难面前,厦大的学生真能通过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全身而退,甚至还能去挽救他人的生命,估计在今后很多学校都会开设同样的课程,高校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激发。
 
——刘逸明
 
●小时候没机会爬树,这下可以光明正大地往树上蹿了,而且玩的同时还能修学分,一举两得的美事。
 
——李元浩
 
●大学里开设类似的课程,还是很实用的。至少暴雨、大水来了可以上树求生。
 
——麦芒
 
●现在什么都讲创新,体育课也需要创新。这个想法很好嘛,可以提高身体素质和野外生存能力。
 
——王结
 
●防洪吗?还不如学游泳。海边可没树可爬。
 
——沙谱
 
●是学校太无聊还是现在的孩子太退化了?改天开个烧烤选修课更实在。
 
——王贞
 
●爬树在野外生存中也是有风险的选择,学爬树不如多学点更加务实的生存避险技能。
 
——林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