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7-4 8:49:3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高校掐尖战何时休

图片来源:www.quanjing.com
 
真正的公平是一种更大的权利——考生可以申请多所高校,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而不是被某所高校圈定,而这项有权利的公平还应伴随着对教育的监督权与评价权。
 
■本报记者 温才妃
 
6月的骄阳里,高考学子们的忙碌感、紧张感还未散尽,一群更加忙碌的人群正向着他们当中的“疑似状元”、“高分段考生”扑来。
 
四川高三学生林某被一家网站封为“状元”,媒体蜂拥热炒后,林某发现自己与状元的分数有67分之差,“被状元”导致林某大受刺激。
 
凌晨得知高中吉林省状元,李一涵还未来得及走出家门庆祝,北大、清华招生办就打电话来李家“抢状元”。
 
同样的高校掐尖场面多年上演。为何舆论呼吁批判多年,教育部三令五申持续限制,高考掐尖大战依然无休无止?
 
热捧状元的背后推手
 
教育部刚刚发布“十不准”禁令,禁止各种形式的“预录取协议”、“新生高额奖学金”等行为。
 
事实上,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就要求禁止炒作状元,可在实际中却不尽如人意。
 
一组名为“人大附中学生雨中拜状元”的照片在网上风传,照片中一名身着人大附中校服的中学生,正在向北京市新科文理状元的照片鞠躬。该校学生说,“学校出了市状元就会摆放照片,这已成惯例”。
 
记者近期在网上发现,一些知名门户网站仍在高调地宣传状元,制作状元榜专题,张贴状元的大头照、专访,甚至还打出了“寻找身边的状元,予以奖励”的公告。
 
知情人告诉记者,某些地方政府对状元的宣传不遗余力,“不只是奖励市状元、区状元,现在连镇状元都出现了”。
 
“在现行的体制下,热捧状元、掐尖的形势只会愈演愈烈,无法阻挡。”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主任郑庆华说。
 
郑庆华指出,热捧状元的背后是名利的博弈,背后的推手主要是中学和地方政府。“哪个中学出了状元,该校的名气就会大增,未来的生源就会越来越好;哪级政府管辖区出了状元,主管教育的领导就有政绩可宣传。没有利益和考评,何来热衷?”
 
尽管大学招生办人员明白“高分不等于优质生源”,但仍无法跳出简单的招生“政绩观”怪圈。“大学怎样考评招生办的成绩,主要是看提档线分数、高分段考生人数等指标是否比同类院校、比往年要高。高校至今仍没有破除状元招生观,这令人非常遗憾。”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说。
 
在掐尖的浪潮下,谁还应该为此负责?
 
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中,本科生培养的二级指标中就有新生录取分数线,分数的高低影响着大学当年的排名。
 
有些用人单位宁可招聘“985工程”高校的平庸学生,也不要普通院校中有能力的学生。
 
掐尖缘于评价标准单一
 
从2004年至2012年,北京21名高考状元中有11人投向香港高校。今年初,排名世界前100的悉尼大学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之后有多所澳洲、欧美高校尝试承认中国高考成绩。
 
从来有大学的地方,就有争夺优质生源的存在。
 
“争夺优质生源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评价标准单一——唯分数论,导致竞争变为恶性。这是目前中国高校生源竞争的不良现状。”天津大学招生办主任李振宇说。
 
据他介绍,美国高校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SAT(学术能力评估测试)、AC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等全国性考试仅占录取权重的50%~60%。不同高校对考试的要求各异,例如斯坦福大学对ACT分数的要求仅占40%左右的权重,伯克利大学占60%左右的权重,并且这一权重因人而异。“在美国,高校之间因各自评价体系不一样,没有可以比较的分数线,自然没人追逐状元。在这种模式下,高校录取的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而绝非分数高的学生。”
 
与中国高考“一刀切”的模式不同,美国高校在招生时,会考查学生在高中时期各个阶段的学习表现,以及社会活动能力等,进而决定是否录取。“他们也拒绝了不少接近满分的学生,而录取了分数较低的学生。如斯坦福大学每年要拒绝150多个SAT满分的学生。这在中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李振宇说。
 
然而,同样的事,绝无可能发生在中国。在统一录取的大前提下,倘若一所大学弃录第一名,而录取第二名、第五名,这所大学随即便陷入“不公平”的质疑声中。
 
“在中国,以分数衡量的公平,牺牲了人才选拔内涵的东西。”郑庆华不无遗憾地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分数公平原本就是脆弱的公平,受教育条件不同的学生,回答同样的卷子,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真正的公平是一种更大的权利——考生可以申请多所高校,同时被多所高校录取,而不是被某所高校圈定,而这项有权利的公平还应伴随着对教育的监督权与评价权。现今的高考是在行政主导下的地方录取制度,是一种老百姓缺失选择权的制度。制度上普遍没有自主教育的权利,又怎么能让人相信是公平的?”
 
自主招生仍在循环掐尖怪圈
 
“状元‘嫁’给清华、北大成为社会上的普遍认识,到了其他学校就成了‘下嫁’,这种观念非常不好。”郑庆华说。
 
在国外,学生是按学科排名选择学校,而清华、北大并不是每个学科都是最强的,依此逻辑,状元应该遍布各学科的强校才是良性状态。
 
自主招生意在选拔高考中不易被发现、有着特殊才能的考生,那么自主招生能否招到符合高校办学特色的学生,以缓解名校掐尖的趋势?
 
李振宇表示,每个学校都能招到一部分满意的学生,但完全招到理想的学生并不现实。“有些分数高、能力一般的学生在自主招生的笔试、面试中表现尚可,虽然不冒尖,但总能进来。”
 
在他看来,自主招生出现掐尖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是招生规模仅5%;第二是与高考相挂钩,“相当于规矩没变,大家还在圈圈里转悠”。
 
“没有打破集中录取,就不可能真正自主招生;没有自主招生,就不可能实现多元化录取。”熊丙奇认为,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学校和考生的双向选择,考生可以获取多张录取通知书,不再参加统一高考后的集中录取,而是根据统一高考的成绩自主申请大学。而当下的自主招生与之相去甚远。
 
上世纪90年代,许多院校合并后成为“又大又全”的庞然大物,同时也在“增肥”中丧失了一些原本的办学特色。
 
熊丙奇指出,千校一面的根本原因是大学丧失了办学自主权。“自主办学就是在政府放权的前提下,高校自行设置专业,开设特色学科,打造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如今大学的专业、课程都是由政府设置,学生课程大同小异,必然失去特色。”
 
“在政府不放权改善录取制度、千校一面的情况下,我们现在是喊着自主招生、喊着有自身特色,必然还要陷入掐尖的怪圈当中。”熊丙奇说。
 
大学应该拿什么吸引考生
 
身处招生一线,郑庆华发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考分最高的学生并不想当科学家,而是冲着哪个专业最热门、哪个专业薪水高而来。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罪学生。如今的大学靠奖学金、科研经费、论文数、院士数、重点实验室等指标来吹捧综合实力,而忽视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没真正进过大学的学生,只能看这些表面的东西。”郑庆华说。
 
优质生源进校之后的教育回报如何?大学是否针对优质生源进行改革?
 
在熊丙奇看来,大学关心的并非这些,导致掐尖进来的学生逐渐产生心理落差,心理落差带来不认同感,而后很可能会选择离开。“大学越是抢下去就越会没落,不仅学校的地位会越来越低,而且越来越容易陷入抢生源的恶性循环。”
 
那么,大学应该拿什么吸引高分段的考生?
 
“不能靠奖学金。”李振宇指出了一个颠倒的局面——国外高校的奖学金是学生申请入学成功后,高校认为资格符合给予;而中国某些高校是拿着高额奖学金,当做吸引学生入学的筹码。
 
“不能把科研放在首位。”熊丙奇表示,大学对外宣传说有良好的科研环境,但往往越是科研好的高校,教师的精力越无法集中在本科人才培养上。
 
“我们关注的是一所大学有多少老师真正为学生上课,是否建立起导师制,师生间是否有深入的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否获得多样化的教育,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熊丙奇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7-04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