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龙九尊
中科院院士严陆光没想到,自己牵头的一个咨询项目,会被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6月12日的院士大会报告中提到。白春礼说,学部的咨询报告受到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他进而提到严陆光牵头的那份咨询报告“得到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
这是一份于2010年11月立项,关于能源开发与储运过程安全生产的咨询报告,名为“化石能源生产与储运过程中安全科技问题的研究”。近日,严陆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必须加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安全和陆上油气储运安全工作。”
保障能源需求是根本
从中科院电工所所长和宁波大学校长位置上相继退下后,严陆光将精力集中在能源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上。他说,相较于解决几十年后能源的来源问题,更为基础性的问题在于保障目前的能源需求。
“化石能源在逐步枯竭,但目前还没有枯竭,还是主要的依靠。”严陆光列出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数据:煤炭70%,石油20%,天然气约3%,核能及可再生能源不足8%。
他说,即便到2020年,化石能源所占份额将有所下降,但倚重于化石能源的消费结构仍不会有根本性调整,因此化石能源的安全生产和供应是个大问题。
同时,一份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数据称,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3%。
严陆光等人预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仍将上升。因为预计到2020年,我国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5.5亿吨,而原油产量约在2亿~2.5亿吨之间,缺口只能靠进口弥补。
减小对外依存的希望寄托在海洋石油上,而中国南海正是这样一块充满希望的水域。来自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数据称,南海油气资源储量占中国油气总资源量的1/3,其中70%蕴藏在153.7万平方公里的深水区域。
严陆光认为,如果深海石油开发获得成功,则有可能将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控制到60%以内,有效解决保障石油供应的能源安全问题。
深海战略暗藏风险
不过他对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安全问题感到担心。他说:“这是一项具有高风险的系统工程。”
2010年4月20日夜间,英国石油公司的海上钻探平台在墨西哥湾发生爆炸,造成11名工作人员死亡,漏油超过400万桶,漏油污染面积相当于美国马里兰州面积。
正是这一事件促使这个咨询项目的立项。2010年11月,中科院学部设立了“化石能源生产与储运过程中安全科技问题的研究”的咨询项目,严陆光为主要负责人。
他邀请了卢强、宋振骐、戴金星、刘光鼎、侯保荣5位院士和孙振纯、姜标等10多位专家参与到咨询项目中。2011年12月,通过各方努力,最终形成一份《关于大力加强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安全与陆上油气储运安全工作的建议》。
中科院进而将这份《建议》呈送国务院。
这份《建议》提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在勘探、钻井、建井、完井、采油、集输、工程作业等方面均有特殊的安全科技问题,最关键是要攻克海上油气钻井、生产及集输、工程作业、海洋油气工程腐蚀防护、安全供电5项关键技术。
陆上管道形势严峻
除了海洋石油勘探,在项目组的专家们看来,在陆上的油气管道安全所面临的形势同样十分严峻。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油气管道安全性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中科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金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在这个咨询项目中,他主要负责天然气管道输运安全问题。
据了解,我国油气管道事故率平均为3次/千公里·年,远高于美国的0.5次/千公里·年和欧洲的0.25次/千公里·年。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已经有近40年的历史,有些管道走向、状况不清,部分管道已经进入事故多发期。
戴金星特别强调汞对储运安全的影响。他曾带队对陕京输气管线中的汞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汞含量从首站的2425ng/m3下降到末站的187 ng/m3,汞含量减少到1/13。
“汞到哪儿去了?”戴金星怀疑汞在某些地方沉淀下来了,“如果这样,一旦造成汞污染,沿线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就将遭受影响。”
“汞的问题是个重要的问题。”咨询项目参与者,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国艺说,在油气运输、加工以及利用天然气进行发电等过程中,因汞吸附在某些设备上,会造成仪器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破坏性事故。
“该我们讲的话,我们就讲,这对推进实际工作有作用。”严陆光这样解释自己的咨询工作。他透露,关于煤炭和供电安全部分的内容,会单独形成一份建议。
《中国科学报》 (2012-07-04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