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潘忠
【科学网 好诚报道】基础薄弱,人才、设备、资金要素短缺是制约地方科研院所生存和发展的一大瓶颈。黑龙江省科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条件大力开展科技合作,探索出一条合作共生的自组织发展模式,实践效果十分显著。
国际合作是黑龙江省科学院开展科技合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该院是地方果骨干研机构,现有9个研究所和3个研究中心,科技人员2000余名。虽然很长一段时期科研能力和水平普遍下降,但在核物理、石油化工、自动化等学科领域还持有一定优势。利用这一优势,该院利用毗邻俄罗斯的有力经济地理位置,积极开展与俄罗斯等国科研机构的互惠合作,该院近年来先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科学院以及美国斯蒂芬F.奥斯汀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近20个国家的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
院企合作。作为地方科研机构,该院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己任,近年来通过走出去、下基层等形式积极与域内实现政府部门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地方实际需求抓科研立项,主动向需求企业展示科研成果。先后与省内大庆、齐齐哈尔、七台河等10多个市地县签订合作协议,落地转化科研成果20余项。
人才合作。为扭转人才短缺的局面,该院国内外大学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签订了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条件下派出10余名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到该校大学进修学习。
项目合作。近年来该院按互利互惠原则先后与加拿大、白俄罗斯、日本、瑞士等国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了9个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合作,其中,既有引进技术,也有输出成果。与加拿大阿尔伯塔研究院开展的集成粪便处理系统(IMUS)》、与瑞士SIKA公司开展的《适合中国市场的客车用环氧树脂胶粘剂研究》与白俄罗斯进行的借助衍射激光元素和激光干涉测量法无接触检测非球形光学零件形状项目和机器视觉等合作项目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求实效是黑龙江省科学院科技合作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该院在开展科技合作的过程中一直强调办实事、求实效。该院在与任何部门和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时都是事先有调研、事后有落实,没有“花架子”不搞“虚架子”。该院与阿尔伯塔研究院开展的(IMUS)就是针对松嫩平原西部草原牛羊粪便处理难题开展的一项应用性研究,受到了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好评。黑龙江省科学院院长潘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合作是为了双赢,实践中我们坚持做到引进技术要有需求,推广成果要有优势、有水平,签署合作协议要有的放矢。通过科技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怎样才能做得更好,我们还在继续探索。
“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在“遗传”、“变异”和“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下,其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不断地自我完善,从而不断提高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的过程。地方科学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有16个省市建有地方科学院,科技人员5万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地方科学院人才流失、经费不足现象十分突出,如何化解矛盾,在逆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黑龙江省科学院通过开展科技合作锻炼了人才队伍,拓宽了思路和视野,激发了活力,牵动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在人均事业费没有任何增加的情况下,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明显增加,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这种探索无疑为地方科研院所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