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曼祺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2-6-26 9:44:48
选择字号:
评论:“重视生源”并不意味着要用“抢”
 
6月初高考结束后,随之而来的是各大高校的“生源抢夺大战”。一向“称兄道弟”的北大清华是这场争夺赛的对手。他们瞄准各省的超级中学和高考尖子,布下自主招生、预录取、宣讲等重重攻势,有时甚至不惜伤了“兄弟和气”。
 
“重视生源”本无可厚非。天天说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不重视生源,但“重视生源”并不意味着要用“抢”。
 
“抢生源”之所以在当下引起如此多的争议,首先和这个“抢”字有关,即学校的作风不从容,欠优雅,爱打擦边球,甚至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牺牲考生利益;这也和抢的标准有关,即分数标准在教育资源日益集中的情况下,无法对城乡学生“一视同仁”。而打破分数标准的“自主招生”,某种程度上更加剧了此种不公平。
 
从做学生的体验来看,争议还和抢到生源后的学校作为有关。生源大战,高校“剑拔弩张”,可学生被领进门后,却常常让他们处在一种“自己摸索”状态。新生倚仗的是师兄师姐,和老师、长辈的深入接触相比高中突然少了。很多大学对待学生是拉你进门的时候一掷千金,揽到帐下后便热情骤减。难道大学是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地方?
 
不可否认,大学确实有很多资源,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总能找到它们并为己所用。但在学生向内用力,反求诸己之时,大学是否可以为学生多做一点?在花了那么多资源抢到的学生身上,是否能再多投入一点,再多引导一步?
 
从整体的制度上来说,和学生发展关系最紧密的是教学制度,包括学分制度、课时安排,这还涉及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目前,大学有些院系课程学分偏少。这样,为了完成相应的总学分,学生就需要多选课,这极有可能导致“作业从期中赶到期末,Deadline一波接着一波”的情况,学生精力分散于多门课程,很难与老师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除制度因素外,一些小细节的改善也能令学生受益匪浅。这学期,我误打误撞参加了一次社会学系大一学生的班会。会上,班主任与同学交流了暑假实践的问题,休息时,同学们向老师咨询了学术方向、选择的困惑等各方面的问题。“班会”这个我们并不陌生的形式,在此时就发挥了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对于缺乏归属感和惶惶不安的新生来说,是一种不错的引导方式。但“班会”在大学的普及率并不高,即使执行下来也流于空名。
 
学生在“生源大战”中的备受宠爱和进校后相对“受冷落”的反差,体现了“抢生源”的不合理之处。“抢生源”所追求的似乎并不是生源本身,而是抢到了多少状元,是那些报道中的“大好形势”,是构建在“状元”和“尖子”效应之上的社会声望和地位。
 
优秀大学不仅要吸纳优秀的人才,更要培养优秀的人才;好大学应该明白,好的教育并不仅仅在于教好的学生,还在于教出好学生。从这个角度说,最生动的“招生广告”是从这个校园走出的那群人,他们身上的风貌便是活着的大学。与其有失优雅地去“抢生源”,不如花更多力气,扎扎实实地完善生源入学后的引导和教育。毕竟,学子们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在9月,而不是7月。(原题为:《生源抢进门,修行靠个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