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宁 谢波 欧阳开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2-6-17 12:52:14
选择字号:
北京飞控中心博士群体:从初出茅庐到行家里手
 
长征二号2f运载火箭托举着飞船腾空而起。神舟九号升空10分钟,伴随着“船箭正常分离”的报告声,测控任务的接力棒“转交”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
 
这一刻,飞控大厅第二排,天宫一号副主任设计师、博士李宏伟紧盯着大屏幕上时间、速度、姿态等各项参数的变化。从船箭分离到飞船入轨,只有短暂而紧张的180秒,但李宏伟一秒都不敢放松,因为飞船第一条关键指令——入轨参数将必须经他确认才能发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的李宏伟,初入飞控中心就被委以重任,进入总体室上行控制岗位。用他的话形容,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岗位,因为他的岗位担负着控制飞船每个动作的重任。经他确认发出的每个指令是否正确、航天员的每个动作是否及时而准确,都决定着飞船的命运。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给飞船和航天员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今年,在备战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关键阶段,上行控制岗位负责人因工作原因调离,深空探测组表现突出的李宏伟临危受命,担任起天宫一号副主任设计师的重任。
 
从初出茅庐到行家里手,李宏伟只用了3年时间,就掌握了深空探测、载人航天关键技术状态,设计了10本方案,开发出手控操作快速生成、测控计划合成等软件,为任务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全能博士”。
 
像李博士这样“神速”成长的,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绝非个例。博士彭德云就是其中的一个。
 
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测控网状态非常复杂,涉及陆海天基测控站数十个测站,同时要对天宫一号、神舟九号两个飞行器进行多点频组合测控。由于原有的测控资源展现模式采用人工编排方式,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难以应对交会对接任务需求。开发一套实用、高效的可视化软件系统,成为充分利用测控资源,破解任务规划难题的关键所在。
 
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彭德云来说,开发软件是“小菜一碟”,难就难在对整个任务状态的把握。为了弥补专业差距,他白天学习测控计划、轨道计算等理论基础,参加技术讨论和联调演练,不放过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
 
针对首次载人交会对接飞控技术要求高、协同关系复杂的特点,他还设计绘制了反映任务全貌、体现任务特点的关键过程流程图,将几百页的协同控制程序浓缩到有限的图表中。
 
博士后邢锦江给人的第一印象学生味儿十足。协同工作程序是载人航天任务中一种重要的计划方案,地面技术人员和航天员都要依据这个方案进行控制和操作。如何提高天地协同程序编排效率?如何增强天地协同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中萌生,建立一套自动化的协同工作程序生成和执行监控机制,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他的想法得到了中心领导的认同和支持。
 
很短的时间内,邢锦江就突破了协同关系电子化、排算法组合维护、编排规则可扩展性等关键问题,采用全新的开发理念和技术体系,开发出一套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控协同自动规划与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北京中心各个飞控岗位以及决策指挥的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
 
邢锦江说:“中心将承担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飞控任务,我们需要更多的技术创新,需要更多异想天开的‘点子’。目前,我正在研究如何把‘基于规则的方法’引入测控计划的制定中。”
 
相关专题:神舟九号发射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