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伟
在刚刚举行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很多院士表示,包括院士在内的科学家不应兼职过多,与自己专业无关的活动尽量不要参加。简而言之,“场面科学家”不受欢迎。
说实话,没有一定的知名度,科学家想做兼职也难,想参加和自己专业无关的活动也没人邀请。因此,知名科学家甚至院士不小心成为“场面科学家”的风险较一般科研工作者更大。
对相关单位或活动组织方来讲,多拉些院士等知名科学家装点门面,有利于争取项目甚至在各种评比中过关,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权威度并取得更好的效果。也许,这就是“场面科学家”得以出现的利益土壤。
有人认为,“场面科学家”也会从中名利双收。但笔者认为,科学家也许会从某些“场面”上得到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所谓“名”和“利”,但从内心而言,他们是不会为了那点蝇头小利而热衷于场面应酬的。
不少科学家曾抱怨,不得不参与一些应酬,主要原因是人情难却。在一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会议上干坐着,或者只能说些不痛不痒的场面话,仅仅是为了给组织者凑个院士来了多少、教授来了多少的数,科学家也蛮尴尬。
是啊,人情!科学家,哪怕已经是院士了,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同学、老乡、老朋友等等,诚心实意地请你帮个忙,谁能轻松地拒绝?因此,对一些不得不出席某些场面的科学家,必须得抱以理解甚至同情。然而,对院士等顶尖科学家而言,既然国家给了那么高的荣誉,就一定要加强自律,学会拒绝方方面面和自己身份、专业不相关的邀请,也要接受公众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那些邀请院士等知名科学家参加不相关活动或者兼职的人士也应知道,院士等科学家的研究是有领域的,他们只是某一领域的权威,并不是对所有的领域都了解。非要让他们参加不相关的活动、担任不相关的职务,其实是让他们出丑,因为离开了自己的专业领域,他们所说的话与普通人不会有太大区别,这会造成与会者认为这些院士、知名科学家的水平不过如此而已。因此,如果真是他们的老同学、老乡亲、老朋友,就应该好好保护他们,而不是相反。
当然,拒做“场面科学家”,不是说所有的活动都不参加。一些与自己专业有关或者身份有关的活动,该参加还是要参加。比如,对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科研力量薄弱的单位,院士等知名科学家通过兼职给予智力支持,有一定意义。而力所不及、不能认真尽责的职务则不要兼任,特别是负有行政责任的实职更应谨慎。有院士认为,对于兼职“多还是不多”有一个判断依据,就是“你能不能对每一项工作都尽责”。
能不能对每一项工作都尽责,说到底要问科学家自己,因为对那些只图科学家名声的机构或者人士来讲,科学家参加活动或者兼职就算达成目标了。也因此,能否“拒做场面科学家”,既是公众的追问,更是院士们内心的追问。
《中国科学报》 (2012-06-1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