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兴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4 8:15:43
选择字号:
杨兴平:如何向乔布斯学习创业与创新

 
■杨兴平
 
在美国硅谷,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企业倒下,而研究乔布斯和苹果创新的成功,对于研究中国经济的转型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制造业的转型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制造业的现状。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可以归结为“三低一高”:产品档次低,效率低,收益率低而能耗(土地、能源、环境、人力)高,以能源与环境等作为巨大牺牲来创造有限的价值。
 
要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应该是教育:填鸭式教育与考分至上的原则根本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我认为学校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举例来说:去年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校庆的时候很多师生却被要求反省150天。因为近年来作基础研究为主的麻省理工学院逐渐被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产学研”办学模式赶超。为什么在短短20年间斯坦福大学的影响力超过了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政府支持的大学?斯坦福大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聘请很多商界的人来做教授,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更容易适应商界的要求,自然就比其他大学的学生更容易创业成功。而在中国,传统体制下更难出现这样的毕业生,因此我不鼓励中国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去创业。
 
科技的问题也很大。在中国,科学主要由大学与科研院所主导。而大学里很多工作既做不到努力追求真理,更做不到产业化的要求。这就导致许多问题。尽管我们国家一直都想变革,但很难。
 
要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应效仿斯坦福与硅谷教育、科研与产业相接合的模式,把产、学、研、商充分结合,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及市场创新型人才,从而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传统意义的创新指的是“原创”。但我认为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体制还不具备原创的条件。
 
在我看来,目前中国更需要做的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创新,即“融合”,对好的技术进行融合。中国制造的转型方向就应该聚焦到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转型的模式就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再到中国创造。
 
如果把企业成功的要素归结为一个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就分别是商业模式、设计和用户体验。我认为一个优越的商业盈利模式应该是连续的,有黏性的模式;收益也是连续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以此为载体进行下一步的商业活动。
 
以苹果公司下载收费为例,苹果做得最好的不是技术创新,而是技术组合,也就是现代意义的创新。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拿来进行最优组合,组合的标准就是要有完美的用户体验,达到让消费者满意的程度,这就是苹果。
 
很多人都知道设计的重要性,但设计并不仅仅是外形设计。设计包括:产品定义、软硬件设计、创意策划、工业设计、工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人机工学等。苹果公司最核心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那些既懂得商业模式的设计,又精通工艺设计、视觉设计的三位一体复合型人才。
 
事实上,在苹果之前已经有公司提前很多年做出了比它先进的原创技术,然而最后却没有推广。就拿当初的多普达来说,之所以十年后苹果的iPhone一出来就占据了主动是因为iPhone在自由上网和移动办公方面更加简单快捷,而这正是当年我们忽略掉的。可见有一个好的设计是非常必要的。
 
由此,我总结出“5C融合”的新型概念,我认为未来产业的发展应该是这样的:以“内容”和“服务”为核心,以“用户体验”和“设计”为关键因素,以产品为载体,实现连续多次盈利的“商业模式”。我们现阶段所要做的应该是积极促进5C教学成果以及5C复合人才的培养,实现研发机构组织、设计公司和调研公司的衔接,从而达成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我们不该过分乐观,而要虚心学习、卧薪尝胆:我们要更加努力,这种努力不只是物质上,更应是精神上的。
 
(作者系上海自然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本文由本报实习生王永曦记录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2-06-04 B3 观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超大容量变速抽蓄工程进入机电安装阶段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