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武夷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6-2 11:53:47
选择字号:
武夷山:如何使用科研人员的“5年豁免期”

 
找工作需要简历,评职称也需要简历。一般来说,简历上提供的业绩越辉煌,越有利于简历的主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你若是搞研究的,就需要论文越多越好,论文的档次越高越好。不过,对个体是合理的做法,对于社会整体不一定合理。大家都承认,现在对论文是过分重视了,但是,谁也不知道不重视论文又能怎么做。卢森堡大学校长Rolf Tarrach在英国《交叉科学评论》季刊2011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中建议:今后,应允许每个人用5年自由时间干通常的科研业绩考核事项以外的事情,同时强制推行一种新型简历。在人们求职或申请职称所提交的简历中,只列出他们在这5年以外年份里的科研业绩。比如,你10年发表了10篇文章,扣除那特殊的“5年豁免期”,则算你年均发文两篇而不是年均发文一篇。简而言之,给每人“5年豁免期”,这5年间即使没有科研成果或科研成果较少也不会影响其学术生涯。
 
这特殊的5年可以干什么?该大学校长历历数来(作者注:以下12条都是他提的,但是在说明每一条的理由时,有时加入了笔者的观点、语言或例证)。
 
——生养孩子。过去的实证研究数据表明,女性在学术金字塔上攀登得越高,其平均子女数越少,而男性不是这样,这说明生养孩子使女性在学术竞争中失利。采用上述“5年豁免期”,就可以缓解这种不公平状况。
 
——去公司的研发部门工作。这对产学研结合肯定有利。
 
——自己开公司或者到其他教师同事开的公司里去尝试尝试。没有“5年豁免期”,没有几个人敢下海。
 
——到发展中国家去“支研”或“支教”。很多人有这个心,没这个胆,怕去了之后在事业发展方面就永远追不上同事了。
 
——搞一个成功率很低的超难课题。高风险课题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得出“此路不通”的结论,那么就发表不了什么文章。没有“5年豁免期”,即使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不敢贸然尝试超难课题。
 
——搞一个很耗费人工的困难课题。与第5种情形不同的是,投入足够时间与精力,这样的课题总会有结果。
 
——改换研究方向,尝试新题目。过去,学科兴趣的稳定期要比人的寿命长。现在,人的寿命增加了,但学科分化速率大大加快。科研人员若是转向,自己原先的知识优势和技能优势就丧失了;若是不转向,自己熟悉的这个学科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有了“5年豁免期”,人们探讨新方向就没有太多顾虑了。
 
——投入跨学科研究。大家都说跨学科研究重要,可是谁做跨学科研究谁倒霉,因为申请项目都是按专业学部的口子来申请的,发表论文的渠道也都是专业期刊。更何况,掌握多个学科的知识,熟悉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都需要相当的时间。有了“5年豁免期”,从事跨学科研究的风险就小多了。
 
——到中小学当科学教师。没有好的科学教育,就吸引不了青少年立志投身科技,就没有下一代科技人才。现在很多中小学教师自身没搞过科研,就只能照本宣科地讲课,效果不会好。有科研经验的大学教师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好处多多。尤其是,若能吸引更多女性今后投身科学事业的话,她们也许还能带来观察与研究问题的新视角,使科学技术事业更加丰富多彩。
 
——从事一些与科技政策相关的工作,比如给国会议员当顾问。这对消除科技界与政治界的相互误解,制定更合理的科技政策是很有益处的。
 
——投身科普活动。在很多地方,科研人员搞科普都被同行视为不务正业。在“5年豁免期”里,就可以堂堂正正地搞科普了。
 
——创新教学方法。没有优秀的教学方法,知识传承和知识前沿推进都会受挫。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需要时间潜心思考与逐步实践的。
 
且不说这12条是否可行,但是可以问一句,中国的大学校长,尤其是副部级大学校长,有一个敢这样想吗?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06-02 A3 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