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春蕾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28 5:36:30
选择字号:
中科院公众科学日:期待更多年轻人走进科学世界
 
■本报记者 沈春蕾
 
为了准备这份报告,中科院沈阳分院院长包信和花了很多时间。
 
演讲时,这位中科院院士一直站在听众中间,时刻准备着与大家互动,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让包信和如此“紧张”的,是近日中科院沈阳分院公众科学日的一场科普报告。
 
“碳、氢、氧是石油的主要构成元素,二氧化碳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只要再来点氢,变出油不是难事。”包信和最后成功地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向听众详细讲解了油是如何“变”出来的以及水制氢的原理。
 
“让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了解科学、懂得科学,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在公众科学日开幕当天,包信和向前来聆听院士报告的学生发出了热情的邀请,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在探索科学的过程中激发出兴趣和激情,走进科学的世界。
 
对话院士
 
“一朵花有5个花瓣环绕它的茎,旋转一周,从5个位置看这朵花都是完全一样的。”中科院院士叶恒强从人体视觉和审美的角度入手,为中学生们作了题为《奇妙的对称》的科普报告。
 
从人体、动物、建筑、诗词、药学到菲波那契数列和晶体结构,从直观感触到科学应用,叶恒强将对称描述得绘声绘色,带领小听众们走进了一个奇妙的对称世界。
 
报告结束后,台下听众的发问一轮接着一轮。
 
“什么是您一直钻研、攀登科学高峰的动力?”一位中学老师的提问让叶恒强莞尔一笑:“我承认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简单点说,就是要保持科学的信心,对于未知和未曾发现的科学规律保持一种强烈的好奇。”
 
叶恒强还分享了自己对中学和大学里不同学习方法的感悟,以鼓励在场的中学生把握现在的学习机会。
 
从海洋生物资源、矿物资源、海洋能源到开发利用海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封锡盛则把听众引入了水下机器人的世界。
 
通过浅显的语言和图片,封锡盛向同学们介绍了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并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并投身科学研究。
 
除了图文并茂的演讲,听众还可以在沈阳自动化所真真切切地看到水下机器人,因此提问也非常踊跃。
 
而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礼堂,中科院院士沙国河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科学实验,让中小学生亲自上台参与实验操作以体验科学的乐趣,同时鼓励同学们多动手、勤思考。
 
触摸科学
 
在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公众开放日,该所研究员陈吉平为听众揭示了化学污染的各种形成缘由及危害,分析了我国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的现状;研究员陆世维则用具体案例向听众阐释了存在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化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两天的开放日共接待来自大中院校、高新园区创新服务中心、相关社区和幼儿园等多家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3200多人。
 
中科院金属所的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先后接待了来自东北大学、沈阳市第二中学等学校和单位的430余人参观,是历届开放日活动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很多参观者都是慕名而来,并希望这样的开放日能多一些。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东北生物标本馆和树木园科普基地,则以别样的方式接待了前来参观的学生和市民。
 
该所研究员耿涌为市民作了题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的科普报告。在标本馆的报告厅,还有老师专门指导学生制作标本。
 
在树木园科普基地,黄彦青老师手持一片杜仲叶子,将其从两端轻轻拉开,叶片却没有断开。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被拉开的叶片通过一根根细小的丝线连接在一起。由此,黄彦青给学生讲述了杜仲的药用价值以及生长习性。
 
同学们从讲解中收获颇多,陪同的家长也纷纷拿出纸、笔和相机,认真记录下每个物种,并且不时提出疑问。
 
一位家长表示,希望这个园子能经常对外开放,园子里的植物种类比外面的公园丰富得多,家长们可以经常领着孩子来这里亲近大自然。
 
在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中科院院士郑守仪开展了“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专题科普活动。
 
而在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该所副研究员陈兆鹏和唐诚分别作了题为《身边的化学》、《探索未来的海洋》的科普报告,用大量生动的图片讲解了海岸带环境化学研究的意义、身边的化学常识、为什么要研究海洋和海岸带、海洋探测技术和仪器等内容。
 
《中国科学报》 (2012-05-28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