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9 9:03:27
选择字号:
获资助者自述:科学基金开启我的新征程
 
■王山
 
2011年,本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回想自己7次申请科学基金的历程,辛苦、辛酸、无奈和激动一起涌上心头。
 
1995年7月,第一次接触科学基金时,本人刚刚硕士毕业,系主任正在写一个和“变压器故障诊断”有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当时六七个人坐在一个办公室分头写,一个擅长计算机的人专门负责打字,那真是一种“闭门造车”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
 
接下来的几年,我的生活中不再有“国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这个名词。2000年前后,系主任又让我接着写那个“故障诊断”领域的项目,当我将写好的申请书上交科研处后,不仅没有被推荐盖章,还受到批评,因为科研处负责人认为写得有点“离谱”。至此,两次申请科学基金之路宣告“夭折”。
 
2003年,本人来到另一所大学。在新单位,基金成为这所大学教师们的必修课。当然,2004年时的基金还是一个“泛称”,包括省基金、教育部的基金和一些行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只有部分“牛人”才敢问鼎。
 
2005年开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此时,基金开始特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当时没有任何研究小组邀请我加入,而且自己也觉得找不到申请立项的切入点。在申请书提交前10天,我仍然定不下一个合适的题目。抱着练练手的想法,本人写了一份只有一页研究背景(约一千字)的申请书。后来自己觉得这样对不起评审专家,耽误人家时间,索性没有递交出去。
 
2006年,自己感觉研究水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要求差距太大,就决定放手专攻一项行业基金,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作任何准备。所幸当年省教育厅和本校的创新基金帮我渡过了难关。
 
2006年的11月,同事认为我一篇文章中有个很好的创意,应该提炼一下,看看是否可以作为切入点,再次申请该行业基金。于是我静下心,仔细阅读相关文献。由于知识结构所限,那个提炼的过程既艰难又漫长。但认定的事情必须继续走下去,我还是咬牙熬了过来。
 
2007年3月初,好消息传来,我申请的行业基金得到学校推荐。“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一边完成该基金,一边真正开始转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轨道。2008年,依托这一行业基金项目所作的前期研究,我又对其研究内容进行拓展和集成,撰写了一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当时虽然没抱太大希望,但是最后惨败的结局还是让我沮丧了很长一段时间。
 
2009年,本人手上的行业基金即将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大学也开始急剧升温。我提前一年考虑如何对这个题目进行创新。自己也觉得思路在不断磨炼中逐渐清晰,但最后申请还是以失败告终。
 
这时我开始反思,并大量阅读别人获得资助的申请书。看看好的申请书到底看重哪些方面,他们是如何理解创新问题的。他们又是如何提炼科学问题的。
 
在这一阶段,我工作、生活的重心基本上都转移到科学基金上来了。
 
2010年,本人再次获得省基金和行业基金两项资助,但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仍旧败北。
 
此时,我觉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经成为套在头上的一个魔套,让人身心疲惫。据本人接触的同事和朋友的情况看,科学基金也是众多地方高校教师心中的痛。
 
2011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时,虽然从动笔到完稿只有短短的6天。但是这6天就像身在考场的6天,6天之前的日日夜夜,都是本人申请科学基金的艰难历程。
 
此时,也许是年龄渐长的缘故,也许是有其他项目作支撑的缘故,我已经开始坦然面对科学基金,完全超脱申请成败了。申请前本人多次向项目小组成员说:如果今年申请不中,本人的科学基金之路就到此为止。
 
2011年6月,各种消息开始在坊间流传,但本人没有心情,也不愿到任何地方去打听那些“内幕消息”。
 
不久后得到学校科研处通知,本人申请的项目获准立项了。闻听此讯一时百感交集,一行激动的泪水洗掉了数年来的辛酸和无奈,也让我精神振奋,信心十足。
 
科学基金将成为我科研生涯的里程碑。感谢你,让我开始新征程。
 
《中国科学报》 (2012-05-09 A3 基金)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的十大注意事项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