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俊庭 胡云峰 李泉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4-5 8:30:23
选择字号:
郑州航院大学生助力清化竹器焕发新光彩
 
■本报见习记者 史俊庭 通讯员 胡云峰 李泉莹
 
这个春天的一个周末,35个竹筐、7把竹扇,在郑州某商业广场一隅展销。当路过的市民得知眼前的东西就是清化竹器时,很快就将其抢购一空。
 
清化竹器,2009年入选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六届中国竹文化两项金奖得主。
 
看着眼前的场景,河南省博爱县林业局局长焦保国激动地说:“多亏了郑州航院的大学生SIFE(赛扶)团队,让博爱的竹产品走出山村。”
 
没落
 
博爱县分布着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人工竹林,有2000年的竹子种植和500年的竹器加工历史。
 
明清时期,清化竹器被列为贡品,供宫廷使用。1914年,竹帘子、嵌花漆面六面凳、竹藤心太师椅等十余种清化竹器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万国商品赛会,赢得世界好评。
 
然而,由于气候变暖,地表水下降,工业粉尘、河水污染严重加剧,加之资金投入不足,管护措施不力,导致一些竹林荒园,产量下降。同时,在塑料制品等替代产品的冲击下,很多竹农纷纷弃竹改行。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小组的调查结果显示:博爱县60多个村庄,仅有500多户人家还保留着清化竹器的制作工艺,竹编艺人的年收入甚至不足3000元。
 
郑州航院SIFE(赛扶)团队队长苑博介绍,该县制作竹产品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品种也很少。多年来,制作费时费力与价格低、利润薄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曾经辉煌一时的清化竹器,慢慢变成竹编艺人“没事时编几个竹筐竹篮,卖上十几块钱”。
 
更要命的是,从事竹编技艺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年轻人几乎没有。
 
探寻
 
郑州航院的大学生加入到了帮扶清化竹器的队伍中去。帮扶最早由郑州航院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项目组于2009年发起。2010年4月,郑州航院SIFE(赛扶)团队接过了这一工作。
 
该团队先后5次来到博爱县,实地考察当地竹器编制产业的生存状况,前后走访了竹编工艺较为集中的许良镇、磨头镇等地区的上百户竹编艺人家庭。他们根据产业中存在的竹产品形式单一、销售模式落后、技艺断层、原材料流失等问题,制定了一系列帮扶措施。
 
苑博告诉记者,他们依据市场需要制定了一套营销思路,把自己定位为中间人,通过开拓郑州市场,让商家和当地手工艺人对接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固定的交流平台。
 
2010年5月,SIFE团队找到了博爱县最大的收购商朱攀登,把他的竹编产品带到郑州某小商品城试卖。两个月内,朱攀登的竹编产品销售总量达到987件,利润增加了两千多元。尝到甜头的朱攀登强烈要求SIFE团队帮他拓宽销路。
 
在队员的帮助下,2010年10月,以销售竹编工艺品为主的网店在淘宝网挂牌经营。
 
“我们第一次去博爱的时候,当地不是特别重视。”苑博说,“后来再去,当地竹编艺人、政府、供货商都积极配合了。”
 
经过近两年的帮扶,当地竹编工艺产品增加了9种,竹编艺人月收入也比2010年增加了172元。
 
未来
 
在郑州的展销会现场,一位曹姓手工艺品批发商当即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想要大宗批发清化竹器。
 
这是一个市场需求信号,焦保国很清楚。“规模发展要靠‘公司+农户’,农户搞制造,公司做市场,这样东西才做得好,卖得出。”
 
如果说是郑州航院的学生们掀开了清化竹器新的历史篇章,那么2011年12月,“博爱竹林资源保护利用总体规划”项目在北京通过专家评审,则让当地的竹林保护有章可依。
 
这种现状是博爱县金达扇业公司总经理刘栋梁最愿意看到的。他不由得想起两年前,一个广州的老板花了2万元,买了一把他做的扇子。“往更为精致的竹艺品发展,清化竹器会有更大的利润空间和发展空间。”刘栋梁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4-05 A4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