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蕾 来源:生物通 发布时间:2012-3-23 14:53:36
选择字号:
康毅滨获2012年度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杰出贡献奖

来自美国芝加哥的消息,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副教授,新泽西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康毅滨博士荣获2012年度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杰出贡献奖,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在即将在芝加哥举行的第103届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上颁发这一奖项,同时在此次大会上,康毅滨博士还将发表题为“解密乳腺癌转移肿瘤基质相互作用(Decoding tumor-stromal interactions in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的专题演讲。

康毅滨(图片来源:康毅滨)
 
自1979年起,每年美国癌症研究学会(AACR)癌症研究杰出贡献奖(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in Cancer Research)都会颁给一位年龄不超过40岁的青年科学家,以表彰其在癌症研究领域中作出的重要贡献。获奖者是由癌症研究人员同行提名,并由AACR国际遴选委员会(AACR International Selection Committee)评估筛选。最终的结果通过AACR执行委员会确定。这是美国癌症研究领域授予40岁以下青年科学家的最高奖项。这也是中国大陆出生的科学家第二次获此荣誉。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王晓东教授(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于2004年基于其在细胞凋亡领域的研究获奖。
 
康毅滨博士荣获此次杰出贡献奖,这是对其在癌症转移分子机制研究成果的肯定,他的研究诠释了乳腺癌细胞转移,扩散至机体不同部位的生物学机制,解析癌细胞如何转移,形成转移灶。康毅滨博士的研究对于开发与癌细胞转移相关的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成像技术和各种小鼠模型,康毅滨博士发现某些肿瘤蛋白能改变各种转移灶微环境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促进癌转移的形成。比如一种称为JAG1(Jagged1)的蛋白,这种蛋白能刺激骨细胞中促肿瘤细胞应答,引发二级肿瘤形成,从而导致骨组织的坏死,这帮助建立了更利于转移癌细胞生长的环境。康毅滨博士希望能更深入解析这些癌细胞如何能从初级肿瘤位置,转移到机体其它部位的分子机制,利用这些机制,就能设计出应对这些情况的更好的治疗方法。
 
“AACR这一殊荣是对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肯定”,康毅滨博士表示,“我希望通过与同事们的继续努力,我们能够进一步阐明癌症转移的内部机制,并将这些发现应用到靶向治疗中去。”康毅滨博士在接受生物通专访时指出,癌症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将其它学科和研究领域的进展和技术革新有效地融入到本领域的研究中。癌症的基础研究必须从临床方面的重大问题最为出发点,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寻求与临床研究和药物开发领域同事的合作,这样才最有可能达到癌症研究的最终目的——造福癌症患者和他们的家人。
 
康毅滨博士出生于福建龙海。中学时曾就学于国家教委北大附中理科试验班。1990年获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并入选第21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同年保送复旦大学遗传学系。1995年以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后赴美国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2000年博士毕业后获美国艾文顿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奖并加入史隆.凯特林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在美国科学院院士琼.马萨戈(Joan Massague)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芯片技术探索癌细胞恶性扩散的分子机理, 并做出开创性研究成果。从2004年9月起应聘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并于2010年初晋升为副教授和终身教授,成为该系历史上继施一公教授(现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之后第二位获得终身教职的来自中国大陆的生物学家。
 
康教授的研究工作的重点是关于乳腺癌扩散的分子机理,包括了乳腺干细胞和乳腺癌干细胞,微小RNA(microRNA),活体生物成像,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以及生物信息学等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康教授已在《细胞》, 《癌细胞》,《自然—医学》等顶尖科研刊物发表了六十余篇论文。他于2006年获得美国癌症学会研究学者奖和美国国防部希望学者奖,2009年康毅滨被葡萄牙Champalimaud基金选为在癌转移方面收到长期研究资助的三名顶尖科学家之一。2010年康毅滨获韩国医药学会讲席教授奖(Oudang Lectureship),以表彰他对癌转移研究的杰出贡献。2011年康毅滨博士荣获维尔切克创新奖(Vilcek Prize for Creative Promise)生物医学奖。这是中国大陆出生的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Vilcek创新奖颁发给在美国以外出生的38岁以下的杰出艺术家和生物医学科学家,奖励其在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展现出的非凡创意和作出的对美国社会的原创性贡献。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