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小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2-15 8:35:08
选择字号:
评论:大学自主招生需要有明确的价值取向
 
尤小立
 
前两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的“千分考”出世后,有著名教授感叹说,他本人是无法取得好成绩,进入最后选拔的。笔者评论曰,此事岂止复旦,其他名校也未必能够幸免。
 
看过名校自主招生考题的人,大概都有一个感受,这些试题涵盖天文地理,人文社科和理工农医不说,还要你走出象牙塔,随时关心国际、国内时事,甚至连生活小常识也不放过,可谓难上加难,难于上青天。但是,这些题却不一定能难倒历经数年应试教育磨炼的考生。因为当应试成为目的,它必然派生出许多适合应试的技巧,并且与权力和经济相结合,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链。像今年大学的自主招生之前,不仅是内部的各种复习和辅导层出不穷,连报纸教育版也不甘寂寞,适时地推出前一年的试题,配上大学负责自主招生、出题或资深招生专家的导引和解读。说来说去,还是在教大家怎样应试。
 
当然,面对多处“赶场子”、多头选择或游移不定,乃至“撞大运”的数量不小的考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生源竞争,招生的重点大学本身又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因而确有无奈之处。可是,如果大学的自主招生最后演变成另一种“应试”,它出现的意义就成疑了。
 
不仅如此,大学的自主招生越来越像是单纯的争夺生源。坊间流行的“一流的学生,二流的教师,三流的管理人员”的说法诡异地圈定了重点大学的招生目标,在它们的信念里,仿佛没有“优秀生源”就保证不了“重点”的水平。而与“应试”相配套的是,所谓优秀生源无一例外地还是“考试成绩优秀”。
 
在这里绝没有将大学的自主招生完全落实到招收个别“偏才”、“怪才”的意思。事实上,经过二十几年的应试教育,我们现在还能找到多少真正的“偏才”和“怪才”?如果一旦以“偏才”和“怪才”为自主招生的标准,估计会有许多考生人为地装扮成山寨版的“偏才”和“怪才”,并且会有许多“延伸产品”(如名为“偏才速成班”和“怪才怪在哪里”的参考书)大量涌现。而因为综合考试成绩成为唯一的选拔标准,那些“偏才”、“怪才”即便是偶尔出现,也将要么被大学拒之门外,使之在挫败感中渐渐湮没于社会;要么侥幸进入大学,也因为适应不了继续的应试标准而逐渐地凋零。
 
其实,我们现在把“应试”的责任全部归咎于中小学是有些不公的。在大学也同样存在“应试”的力量,而且还有日益增强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执著于“应试”的学生把“应试传统”从中学上传到大学,其他的本来不想再“应试”的学生也因为围观而得到利益,于是又在维持过去的应试习惯;另一方面,大学教师中虽然谴责“应试”的人不在少数,可一旦到具体地评判时,却仍不免以“应试”为标准。以现有知识来衡量学生就是一种。“知道得多”好像就意味着理解得多,就会得到好评,认定“知识结构健全”。这种评判的思路说到底,还是“应试”。蔡元培时期的北大哲学系有一位讲中国哲学史人称“两脚书橱”的先生,将现有古典知识背得烂熟,不是被他指责为“不通”却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学习能力”的新人胡适所替代了吗?
 
在自主招生面试环节最大的问题,不是提出的问题本身,而是提何种问题以及提问的态度和方式。也就是说,自主招生考试不只是考学生,其实也是在考以前缺乏同类考试经验的大学教师。因此,不仅是教师需要自我意识,甚至自我反省,试题本身也需要有所区别。用现在本科自主招生的题目去测试硕士生或博士生,也并不显得在降低标准。“应试”选拔的一个特点就是“一刀切”。这种出题方式是否属于“应试”,应该是比较清楚的。
 
要是说大学自身的价值取向不确定,绝大部分大学都不会承认,但是体现到大学实际的招生行为上,这个问题就很容易呈现出来。我们现在看不出自主招生的大学究竟想招什么样的学生。无论是“985工程”的名校,还是“211工程”的重点大学,大家都在急吼吼地抢夺高分考生,所谓“中学校长推荐”更像战场上打翻的油漆筒溅出的一点“绿”。这样招下去,各校之间是不可能有什么区别的。同质化的结果,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单一,而且会加剧大学之间本身就已存在的完全表层化的竞争。
 
大学自主招生的价值取向是大学本身价值取向的自然呈现。看来,明确而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的确立正在考验着各个大学的智慧、眼光和责任感。
 
《中国科学报》 (2012-02-15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