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海产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
本报讯(记者郑金武)12月4日,国际非政府公益组织联盟零汞工作组和生物多样性研究所在北京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海产品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及其中的甲基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安全”的标准,如今已不再安全。
据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在主持全球汞条约的谈判,目标是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来降低全球汞用量和汞污染。按计划,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将于2013年1月18日前在瑞士日内瓦完成谈判条约的文本。为推动该进程,科学家们开展了汞危害的相关研究。
该研究报告显示,大型掠食鱼类,如剑鱼、鲨鱼和部分种类的金枪鱼,由于其体型巨大,位于食物链上端,体内富集的汞含量较高,通常被列入各国鱼类消费指导名录中。不同种类的海鲜中含汞浓度可相差100倍。
此前,美国环保署基于人体健康给出的甲基汞摄入参考量值是每日每千克体重0.4微克,也就是一个体重为60公斤的人,每天吃鱼不宜超过170克。但该研究报告显示,人们经常食用的海鲜中,很多种类的汞含量都超过了美国环保署的“安全”标准。报告建议人们可以选择汞含量相对较低的替代品种,这样的替代产品一样富含对健康有利的ω-型不饱和脂肪酸。
最新的流行病学研究清楚地表明,正常的鱼类摄入量中的汞含量,就足以对胎儿和儿童发育构成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全球生物汞含量综合研究项目(GBMS)建立了一个全面而标准的数据库,可以用来明确有关汞的各项统计数据的差距,找出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填补空白的领域,并评估未来达成的全球汞条约在实际执行中的有效性。科学家建议,目前的安全摄入量应该根据最新研究结果进行改写。
“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要应对全球汞危机,严格的控制措施迫在眉睫。”零汞工作组驻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环境局协调员Elena Lymberidi-Settimo表示。
而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汞危害的源头。“如果按照现在的污染排放水平,到2050年,太平洋中的汞含量预计将增长50%。”来自菲律宾奎松城的禁止有毒污染物组织执行总裁Richard Gutierrez介绍说,“世界各国的政府应该在科学事实面前警醒,尽快达成强有力的国际公约,让汞污染水平不断攀升的势头得到遏制。”
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污染转移追踪工作组成员David C. Evers博士说:“我们相信,确定公认的全球汞含量基准线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够制定恰当的方法和政策,评估国际条约执行的有效性。”
据悉,零汞工作组是由全世界超过95家非政府公益组织组成的联盟,目标是尽最大可能将环境中的汞污染降至最低水平。生物多样性研究所的使命是通过广泛合作的研究,科学评估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受到的与日俱增的威胁,以可靠的科学研究成果帮助人们提升环保意识,并为决策者提供政策制定依据。
《中国科学报》 (2012-12-05 第2版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