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南 陈彬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11-14 8:10:07
选择字号:
50%以上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项目
东北大学:循序渐进的本科科研路
 
■本报通讯员 许南 记者 陈彬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自动化挑战赛一等奖、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6项一等奖、英特尔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全国一等奖、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这些成绩,就是今年夏天短短的两个月期间,东北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取得的。
 
如今,东北大学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科研、创新相关比赛中,参与、获奖人数逐年增多。2008~2011年,该校学生共有1297人次在国际、国家大赛中获奖824项。“我校通过指导学生参加院级、校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五级比赛,基本实现了科研创新比赛在学生中的全覆盖。”该校学生创新中心主任张立志如是说。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成绩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东北大学本科生获得的。而让所有本科学生参与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正是该校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举措。
 
“分步骤”跨入科研大门
 
一张普通的纸如何才能飞得更远?怎样才能站得更高?这样的问题你考虑过吗?今年4月,在第二届东北大学创意节之创新思维擂台赛上,该校的大一学生用1000余幅作品向我们诠释了创意的魅力。
 
对于本科生来说,参与科研活动,尤其是深度参与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东北大学在本科生从入学之初,就开始分步骤地使其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从大一广泛地参与科普活动,到大二依托专业强化科学研究训练,最终实现到本科高年级学生进实验室或在校级以上科技竞赛中取得成绩。
 
在东北大学,每年级的本科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科普节日: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为学生循序渐进参与科研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创新科技训练营、软件大富翁等一批特色科普活动,以及在四大科普节日依托下形成的科普品牌赛事,都在不断扩大着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项目化运作”的科研训练
 
如果说广泛的科普活动为同学们开启了探索科学世界的大门,那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则把他们引进了学术研究的领域。
 
以“项目化运作”为核心是东北大学科研训练特色之一。据该校学生创新中心教师相广海介绍,在学校,无论个人还是班级,只要有科研创新的想法,都可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在网上申报。一旦审批通过,就会获得相应资金资助。课题申报成功后,学校还为其配备指导教师,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科研的目的。
 
黄素娜是东北大学管理学院会计专业的大四学生。在校期间,她和同学组队申报了“大学治理中的行政力量与学术力量关系研究”课题,经过今年4月的初期答辩,她们不仅获得了学校的科研资助,更得到了系统专业的科研训练。“科研训练对我的帮助很大,比如搜索文献,原来效率很低,但老师讲了之后就快很多了。训练过程中,组内的交流也会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黄素娜希望自己的课题可以有机会成为国家级项目。
 
据悉,仅2011年东北大学在科学研究训练活动中实施创新项目就达190项,项目研究领域基本涵盖了全校各个学科,参与学生575人,项目数量和参与学生人数均创新高。通过科研训练,学生申请专利32项,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检索9篇、EI检索38篇。
 
由面到点的跨越
 
从激发热情、扩大参与的科普活动,到依托专业、夯实基础的科学研究训练,再到凝聚力量、提高影响的校外科技竞赛,东北大学真正实现了从面到线再到点的跨越。学校参与科普科研活动的丰富形式,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全校有50%以上本科生在校期间至少参与过一次省级以上竞赛项目,一批学生申请了国家专利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张立志介绍说。
 
此外,大学生创新基地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基地给更多学生提供了走入实验室、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为学有余力的高年级学生提供了课外实验实践及学科竞赛实践、创新性实验课题研究的工作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科研乐趣、养成科研习惯。
 
今年3月,美国(国际)数学建模竞赛(MCM 2012)落幕,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09级自动化专业学生白景冰荣获国际一等奖。在接受采访时,白景冰表示,能在这样一项高水平国际赛事中获奖,离不开大学生创新基地的工作平台。“尤其是‘数学建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已经成为我们参与科研的主要阵地之一。”
 
自大一开始,白景冰就对科研有着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正是由于不断的积累,在第五批国家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中,他申报的课题“直-9直升飞机电子综合显示仪的设计”被评为国家级项目。2012年4月,在第31届中国控制会议上,他所撰写的论文被美国EI检索并收录。
 
近几年,东北大学学生在深度科研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从全校范围的科学普及活动,到为学有余力的本科生提供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最后一批学生在科研领域脱颖而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科研领域取得优异成绩。这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这是学生从入学以来就热爱、关注科研创新的结果。”张立志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1-14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