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效业
张柏春
●学科发展战略,是我国科技战略研究受到关注较少的领域之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学科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带有根本意义的基础工程。
●在对学科发展规律和其战略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科发展的现状,研究者明确提出了“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的学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本报记者 洪蔚
11月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工作联合领导小组在京召开第一次会议。
在大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强调,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要持续不断地做下去,国际上新学科新领域和新学科前沿发展迅速,中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和经济社会也在不断地发展,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节奏,不断引领新的学科方向。
学科与近代科学体系
学科发展战略,是我国科技战略研究受到关注较少的领域之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学科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学部及其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咨询情报研究中心以我国未来的学科战略为着眼点,对我国学科发展规律、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研究者寻找并总结出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
在古代社会,由于研究的对象和问题不同,出现了早期的学科。在西方的希腊化时代和中国秦汉时期,数学、天文学、农学、医学等形成了各自的范式,成为最早独立的一批学科。
文艺复兴以来,特别是17世纪科学革命以后,知识的飞跃促使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逐步发展与分化:天文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期间力学从数学中成长为一个领航学科;解剖学、生理学、植物学先后成为独立的学科。人们开始使用“学科”一词,近代学科体系也就在这时建立起来。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指出,所谓“学科”不仅是某个门类的知识和知识创造过程中的某个专门研究领域,而且还是具有不同层级的、相互联系的复杂的知识网络和知识增长的谱系。
18、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完善,学科分化越来越精细,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新兴学科。进入20世纪以后,新兴学科不断发展,成长为整个学科体系中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各学科交叉、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是学科发展内在逻辑造成的,也与大科学时代科研的新特征相关。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相邻的学科不断向纵深拓展,最终在不同层面出现研究的共同领域,这进一步促使了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孕育。
从学科发展的历史中,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总结出了学科发展的规律特征:一般说来,学科都会经历源头创新期、创新密集期、完善与扩散期。
学科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征,并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以创新密集期为例,学科的主导理论在这个时期形成,新旧主导理论产生更替,同时,大量的新工具、新方法也在这个时期涌现出来,因而这个时期对学科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塑造着学科未来的整体面貌和发展方向。
学科发展并不终止于完善与扩散期,此后,它将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并在新的发展周期里,催生出新的学科。在适当条件下,学科将再次经历上述各发展阶段。
回顾半个世纪我国学科的发展历程:1949年建国之初,我国的学科建设,是在继承了民国时期的学科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补充。在我国早期的学科规划过程中,由于当时特定的国内外局势,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任务带学科”的发展模式,这在当时形势下是合理的。这一模式在几十年的实施过程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从我国科技发展的历史看,研究者认为,我国对学科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当前我国学科建设的实际看,除高校系统的重点学科建设有一定成效外,在许多方面都需要进行补课。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的主持者,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说:“通过这种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发现,学科建设有其自身的内涵,不是完全能由任务来带动的。我们需要在学科建设方面补课。”
学科发展与科学革命
从科学史上看,学科发展是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基础。
17世纪科学革命以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从过去以探讨一般规律为主的自然哲学体系转向以分科深入为特征的近代科学体系,以探讨特定对象特殊规律为主要内涵的学科成为科学体系的基础。
伴随着大学改革运动,在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学科也成为科学教育、传承和发展知识的基础。学科建设既涉及各个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众多领域,也涉及科研、教育、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宏观层面。保持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学科建设,是一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带有根本意义的基础工程。
在探讨学科发展与科技革命的关系时,研究者认为,科技革命从本质上看,是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容的变革。发生科技革命和抓住机遇的国家往往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
从科学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看,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都是长期知识积累基础上的突变,科学技术具有内在的革命性。这是因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体系,科学革命是科学思想的飞跃,它源于现有理论与科学观察、科学实验的本质冲突,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构建与学科结构的变革。技术革命是人类生存发展手段的飞跃,源于人类实践经验的升华和科学理论的创造性应用,导致重大工具、手段和方法的创新,表现为人的能力和效率的质的提升。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深入研究后,判断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21世纪上半叶出现新的科技变革性突破的可能性较大,我国必须为此作好充分的准备。然而,准确预见未来新科技革命的方向是困难的,因此,选择重点集中力量予以突破,固然可行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风险,保持学科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以厚实学科基础,则是一个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安排。
面对科技革命,研究者认为,我国学科发展应该围绕5个方面的问题作好准备。
第一,实现各学科的均衡与协调发展是迎接科学革命的基础性措施。我国学科布局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优势学科多集中于传统学科,一些发展迅速的学科明显落后,交叉新兴学科的发展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二,提升科学原创力与战略思维能力。我国在学科发展上,应该鼓励科学家从理论和实验层面质疑既有理论,鼓励科学家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丰富实践中提炼新的重大问题。
第三,激励新概念、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新学科的建立通常以新概念为先导,以新方法、新工具为条件。科学仪器装置的发明与创新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驱动力,我国应该在科学仪器和大科学装置的研发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第四,加强新兴学科的前瞻性布局。尽管准确预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方向是困难的,但科技革命有可能源于新兴学科的发展。新学科的建立是科技革命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加强新兴学科的前瞻性布局,是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有效手段。
第五,学科的发展乃至科技革命,从根本上说,取决于人才。因此,造就一流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是一项关键性问题。研究者认为,从政策思路上看,完全依靠行政或人才计划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问题,还要从更基础、更根本的方面着手。这需要科技界、教育界,甚至全社会协同努力。
“两条腿走路”——
我国学科战略的指导思想
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者认为,首先我们须认识到,在特殊的国内外环境下形成的学科发展模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发展战略研究者在深入研究并征询了许多一线科学家的意见后,将其总结为四个方面。
首先,一些具有基础性的学科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需要长期积累、短期内难以出成果的学科缺少稳定支持;有些对我国长远发展有战略意义、而当前没有明确应用目标的学科缺少前瞻性部署;有些在学科体系和知识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冷门”学科,受到严重冲击。
其次,一些交叉学科亟须得到更加切实有效的支持。我国学科体系仍以传统学科分类为主,未能根据交叉科学发展态势适时调整,与国际学科分类也不接轨,一些交叉学科在学位授予、专业设置和经费支持等方面存在不到位乃至缺位的问题。
第三,学科组织建设欠账过多,全国性学术社团和学术杂志惨淡经营。一些全国性学术社团依靠挂靠单位生存,甚至成为某些单位学科“领地化”的工具,未能体现“全国性”和“学术性”定位,自主性和独立性严重缺失。一些学术期刊在向市场化企业化经营转变的过程中,“学术商业化”现象严重。
四是保证学科健康发展的文化和制度环境建设任务艰巨。科研评价体系和奖励制度的不科学、不合理、不公正直接影响到学科建设,行政权力过多干预学术活动、破坏学术规范乃至限制学术自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科技界自身的某些“潜规则”和利益博弈导致严肃的科学批评和争鸣严重缺失。
在对学科发展规律和其战略意义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学科发展的现状,研究者明确提出了“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的学科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事实上,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各学科并不处于同一发展期。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分析各学科所处的不同的发展期,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相应的学科战略与政策。
对于处于源头创新期的学科,关键是解放思想,鼓励“标新立异”,例如加大对非共识项目的支持。对于处于创新密集期的学科,需要加大科技投入的强度,并更多地采取稳定支持等方法,使科技专家有最大的创新自主权,科技方向和问题的选择主要依靠一线科技专家的判断,简单地说,就是要放手发展。
对于处于完善与扩散期的学科,除了对从事理论完善工作的高水平科学家和团队继续稳定支持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要用于引导科技专家加强应用和转移转化工作,致力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致力于发挥科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因此,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张柏春研究员认为,“厚实基础、协调发展,前瞻布局、重点突破”是一条“两条腿走路”的战略:一方面,立足于厚实我国科学基础,加强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调整和优化学科资助政策,促进各学科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则迈向前瞻性布局,瞄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进行先导性的定向攻关,重点突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此外,从人才队伍建设、条件设施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国际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研究者在我国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其中包括对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实行倾斜性政策;着力解决学科发展的人才基础问题;加快建立我国学科发展的科学家治理机制等。
学科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是一项集体智慧与思想的结晶。几年来,这项工作凝聚了600多位专家的心血,其中还包括196位院士。这一研究成果将对促进我国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不久前,在这一成果的基础上出版了《未来10年中国学科发展战略》一书,以期为相关领域科技工作者提供重要参考,也为社会公众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及趋势,提供了一份权威读本。
据悉,中科院和基金委已于2012年4月5日再次签署共同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合作框架协议,以期双方能长期合作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科学报》 (2012-11-12 第5版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