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
从高校到研究院所,谈起学生的学习和就业,不能不让人感受到一个具有危机性的问题——中国的博士生教育还能存在几年?
为什么这么问?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博士学位后找不到适当的工作。不是国家不需要,以我们政策模拟研究来说,很缺人。问题出在哪里?
中国博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首先是因为高校和研究所存在强烈的对“土鳖”博士就业的歧视。国内高校和研究单位,特别是号称要进世界一流的“985工程”大学和研究单位,几乎一律只要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就是不要国内培养的。
其实这先有一个道德问题,看不起“土鳖”博士,你招收博士研究生干什么?
说实用的,政策模拟是新兴学科,国外的容易就业他们也就回不来了,国内培养的又因为没有外国学历找不到工作。作为普遍现象,结果导致国际上新兴什么,我们就停止发展什么了,因为后继无人。
其实“土鳖”博士不一定比留学生差多少。好几位美国教授发现笔者的学生能建模,还能编写程序,都表示在美国也难于找到。究其原因,因为美国人有钱买软件,反而只会围绕成型软件建模了。可是笔者的学生就因为没有留学经历被有关学校拒绝了。有的被拒绝后,到境外做博士后。这或多或少有点讽刺。
在这种对“土鳖”博士歧视的情况下,学生不读中国博士学位了。去年到今年,笔者已经有3名学生退学出国了。其中一名学生,曾承担“973”项目的一个核心模块开发,但后来不让她走都不行,她理直气壮地说:“某某师姐发表11篇文章都留不了校!”
而大多数学者感受到,有不少留学生英文好,SCI文章多一些,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比国内博士强,而且国内学生更知道在研究领域去艰苦奋斗。
SCI成为标准以来,有言论表示中国院士水平不如国外助理教授,也有笔者一朋友在“科学网”博客发文说中国博士99%不合格。面对这些说法,笔者都跳出来反对,因为这样否定中国科学家就会破坏中国文化自信力,就会使得我们没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
居里夫人说,首先是自信力,其次是恒心——这是一个当时被灭了国的波兰人的深刻感受。中国发展的恒心是有的,可是自信力就这样被破坏了。
北京政府出台政策对“海龟”博士入北京户口予以特批,“土鳖”博士的户口则卡得严,结果“海龟”趾高气扬,“土鳖”忿忿不平,导致了知识分子群体分裂。这样的歧视政策,比比法兰西人、俄罗斯人、德意志人,甚至比比日本人,我们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现在,这种自信力丧失,就集中表现在对“土鳖”博士的就业歧视上,从大学到政府一律搞歧视,所以法国人看不起你,俄国人看不起你,日本人也看不起你。说到底,把中国博士与外国博士放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平等竞争,让专家内行评价他们的创新能力而让官僚主义者看指标体系。这样我们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歧视“土鳖”博士的情况下,中国博士研究生找不到合适工作单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在大城市?问得好。因为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仪器设备、越来越离不开学术团体合作,离开了具有这些条件的大城市学校,他们将英雄无用武之地。
笔者两个学习计算管理科学与政策模拟的学生,一个硕士、一个博士,毕业后坚持回到了家乡,结果单位要求他们教会计学。
人们自然会说,你们培养的人不适合市场需要。市场是什么?市场是一种鼠目寸光的东西,它的每次选择,依靠 “边际效益”这把尺子。社会需要两方面人才:面向边际效益的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即应用技术(广义技术)人才和科学研究及技术创新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讲长远眼光,讲跨期效益。
一个国家的教育,不能吹糠见米。要考虑市场需要,也要考虑长期发展。大学、研究生院不是短训班。有长远观点的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还有人可能说:“可是大城市人口实在太多了。”这里有两个问题,首先,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接受大城市还会发展的现实。这也是一种市场选择,只有把人力物力首先集中到大城市,我们才有力量发展。
其次是城市化政策问题。长期以来,说起城市化政策就是指人口聚集。实际上,聚集和专业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城市化还在于引导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中国目前的科研教育需要发展一些专业化的知识城市。
比如郑州,那是河南省政治、经济中心,现在高校都忙着往那里集中,因为各种设施投资都往那里跑,结果城市功能全面化了,反而创新能力不足了。老牌的河南大学因为在开封,本来当地政府可以依托河南大学将开封建设为知识城市,国外许多名牌大学就是在小城市。在规模中等的城市建设知识城市、建设好的大学,有利于解决基础研究、创新探索的博士的户口问题,也有利于避开强烈的商业气氛推进知识创新。可是在官本位结构下,每省只能有一个“211工程”高校,河南大学连“211工程”都进不了。事实上河南省人口是海南省、青海省的多少倍?人口多,更需要多几个创新源地。
总之,歧视“土鳖”博士、限制户口,必将终结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国创新的有生力量集体消失,亦将终结中国文化,使得中华民族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系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2-11-10 第7版 创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