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离诺奖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几乎每年在诺奖颁奖前后都会被提及。在10月22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业内专家认为,缺少原创性成果是我国难获诺奖的重要原因,而解决之道则是普及“认真、执著”的学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潜心研究。
■本报记者 潘希
在诺贝尔奖100多年的历史上,中国科学家始终与此无缘。每逢颁奖季,“中国科学家离诺奖还有多远?”的问题必被提及。
“只要国外有新的信息,我们就能很快跟上,而且还可以出高水平文章。但我们始终有一点不够,就是缺少原创。”作为问题的答案,中科院院士郭光灿的话一语中的,“我们可以紧跟,也可以超越,但要做到领先性的原创,还有一定距离。”
在10月22日由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直言,科学界“不认真、不执著”的学术风气也是一大阻碍。
有原创,诺奖早晚会来
“大家都说中国最早的诺贝尔奖可能会来自物理,但也很难说,因为我们的原创还很少。”在已年入古稀的郭光灿看来,中国要更多地鼓励原创,还需要一批对科学有追求的年轻人。
几年前带的一位博士生,让郭光灿记忆犹新。
“与他同期入学的学生都已发表了多篇SCI论文,有的还获得了很多奖项,许多同学开始忙着找工作,而他却连一篇论文也没有写过。”郭光灿说,这位博士生4年来一直在试图证明一项非常难的原理。
郭光灿回忆:“到第五年的时候,他真的证明出来了。在去英国做博士后时,他跟我说,作不出成绩就不回来。这样的人应该鼓励和支持。”
“如果我们有更多像这样的年轻人来参与,诺贝尔奖早晚要到来。”郭光灿说。
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此前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今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有几位比较年轻,而且他们对待科研工作的态度,“对我们中国科学家也有启迪”。
“现在我们的物质条件已经很不错了,需要的是文化上和精神上的建设,但这两点可能是制约中国科学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裴钢说。
认真和执著不能缺
从2000年至今,在诺贝尔奖最具分量的三大自然科学奖项中,美国获奖最多,共有43人获奖,排在第二位的是日本,共10人获奖。
饶毅分析,日本之所以近年频频拿到诺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即使只是跟着别人走,他们也很认真。别人做第一,他们就做第二、第三,但做着做着,工作就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了自己的原创”。
因此,“除了鼓励原创,还应该在全社会提倡认真和执著。另外,大国的科研一定要有层次,既要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也要有满足国家需求的应用研究。”饶毅说。
郭光灿强调,有些国家重大需求,比如量子芯片,需要投入很长时间。如何让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沉下心来,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
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都怀有“将来当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的梦想,但现在的年轻人想法更多,也更加实际。郭光灿说,“追求功利所占的比例和以前相比要大得多”。在这种新环境下,他认为,需要有更加科学合理的机制让真正热爱科学的人能够投身科学,潜心研究。
体制制约
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王江云的感受,也许是一批中国青年科学家所共有的,“现在中国顶级研究所和高校里的年轻研究员、教授,受到的压力比美国的同龄人还要大,评估更加频繁,考核更加严格”。
而频繁考核的结果,是大部分年轻的科学家选择紧密跟踪、跟随欧洲、日本、美国的研究,“这样可以有保障地迅速发表一些高水平的文章”。
“现在科研评价体系有问题。容易出文章的、容易评奖的,都抢着去做;不容易出文章但非常重要,难度又大的,鲜有人做。这样不行。评估你好不好,不在文章数量,而要看实际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进步。”郭光灿说。
《中国科学报》 (2012-10-25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