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志清 雷雨 陶韶菁 孙宏志 刘慧婵 何瑞琪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2-1-12 10:23:39
选择字号: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书记校长应同心同德

记者 王辉 摄

 
◎ 在现在大学体制下,校长必须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则大学办不了。
 
◎ 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靠的不是书记、校长,而是制度。
 
◎ 不管是谁当校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华工风格永远不会变。
 
——王迎军
 
王迎军校长微笑着端坐面前,朴素的着装掩不住知性女性的书卷气,优雅谦和的气度诠释着一个学者特有的淡定、从容和涵养,而工科人的严谨、理性和认真常闪烁在整个对话过程中。
 
随着王迎军正式走马上任华南理工大学建校史上首位女校长,她创造了中国高校多个“唯一”:目前全国39所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长,目前广东公办本科院校中唯一的女校长,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重点本科院校首位女校长,而由书记转任校长的转变,在广东甚至是中国高校中也极为罕见。
 
无论是在政界,还是大学,女性担任要职,总是媒体关注的焦点,王迎军也不例外。人们在观察,一位女性校长会给一所老牌理工科名校带来什么样的化学变化?
 
“这些所谓的唯一,真的不值得一说,在华工的办学中,有很多的唯一比我这个女校长更有亮点。”在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王迎军校长的第一句话就显示了她一贯低调的作风。
 
在华工学习、工作、出国留学,从一名工科大学生,成长为一名女科学家,继而担任华工副校长、党委书记、校长。王迎军校长说:“我恰恰没想过自己是女的。做研究也好、搞管理也好,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为你是女的就会有特殊待遇。”
 
但华工师生还是以有这样一位女校长而自豪,而女性特有的细腻亲和,给华工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校园的小路上见到自己的校长,会直接走过来,唠唠家常,说说心里话。他们的校长像一个邻家的朋友,交换电话号码,还嘱咐人家“经常联系”。
 
“好的大学应该是校长、教授与学生之间没有距离,更没有‘心墙’,这正是走向现代大学的重要一步。”王迎军说。
 
985高校唯一女掌门
 
“真的不值得一说,在职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被特殊对待”
 
南方日报:祝贺您就任华工校长。您的任职在网上引起了不小轰动。作为目前全国39所“985高校”中唯一女校长,您自己是怎么看这个“唯一”的?
 
王迎军:这个“唯一”真的不值得说。就因为我是女的,才变成了“唯一”,如果是男的就不稀奇了。我恰恰没想过自己是女的。做研究、搞管理,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为你是女的就会被特殊对待。
 
其实在华工的办学中,有很多的“唯一”比我这个女校长更有亮点。例如,瞿金平院士是今年广东省唯一一位跻身中国工程院的新晋院士。华工现在已经有4位工程院院士,3位科学院院士。前阵子,华工在不到20天的时间内获得办学捐款超过亿元,这在广东省高校也是“唯一”。而我们生命科学创新班的学生携手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不到三年时间,就有21名本科生,先后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14篇高水平论文,这恐怕在全世界也是“唯一”,我更希望媒体、社会来关注学校的这些“唯一”。
 
南方日报:您认为女性在职场中有何优势和劣势?
 
王迎军:女性要做同一件事,比男性要面对和克服的困难更多。1981年我研究生毕业,是我国实施学位制度后的第一批硕士学位获得者,华工也就40多位。当时有很多机会出国继续深造,但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夫妻两人不可能同时出去。我的潜意识里还是想做一个贤妻良母,想保证丈夫先有这个深造的机会。在他出国学习的那段时间,我自己一个人带着孩子,上班的时候骑单车来上班,下班时就没力气再骑回去了,只能坐公交车慢慢摇回去。当贤妻良母是女性的本份,但自己的工作又想要认认真真做到最好,的确很辛苦。但我这个人有一个选择性忘记的毛病,吃过的苦很快就忘记了,心里记着的都是好的事情(大笑)。
 
广东少见“校长之家”
 
“我和先生有个约定,尽量不把工作上烦心的事带回家”
 
南方日报:您先生汪建平是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还是著名的胃肠外科专家,您家是校长之家。在家里谁说了算?
 
王迎军:工作上的事我们尽量不会带回家里。家里的事,他在家就他说了算,不过他很少在。他不在时就只好我自己说了算,所以还是我说了算的时候多(笑)。
 
南方日报:先生支持你的工作吗?
 
王迎军:全力支持!他是一个很大度、胸怀宽阔、很gentleman的人,他永远都在为你着想,包括我后来的两次出国访问研究都是被他“逼”出去的。我很感谢他。
 
评价老搭档李元元
 
“书记校长搭档不能有私心,有什么不能放在桌面上谈呢?”
 
南方日报:有网友评价说,华工这几年,李元元校长和您的双人组合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绩,他们称这个组合为“无缝组合”,在您心目中,已走马上任吉林大学的李元元校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迎军:李元元校长在华工当了八年校长,这是华工历史发展中不容忽视的八年。这当然不是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我们一届领导班子的功劳,是上几任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础,是所有华工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很多场合都说,“华工如果不是建在广东省,就成不了现在的华工。不为广东省做事,是说不过去的”。李元元校长是一位富有开拓性和创新精神的校长。世界上最难办的事就是改革创新,没有老规矩可依,没有旧的车辙可以沿着走,不知道前面会是什么,非常不容易。但学校要发展,不改革不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在这一点上,我们有高度的共识,没有私心,不争彼此,有什么事都放到桌面上谈,所以可以做到“无缝衔接”。这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
 
南方日报:您准备怎么创造华工新的辉煌?您这一任校长会与前任有何不同?
 
王迎军:一个好的大学的发展,要有一个薪火相传的历史沉淀过程。不管是谁当校长,“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华工风格永远不会变。华工没有和任何高校合并,在现有的考评制度下比较吃亏。但华工有很好的办学基础和很强的办学实力,尤其是经过几期“985”、“211”的建设发展,华工的办学特色愈加凸显,我们已经具备了冲击一流大学的条件。所以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都不会改变。但体制机制创新和具体办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地完善。
 
心目中的好大学校长
 
“学术不一定最优秀,但有办法把最优秀的人引进来”
 
南方日报:得知您当选校长后,学生对您的期待很高。在您心目中,怎样的校长才是一名好校长?
 
王迎军:当校长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做一个好校长”。怎样做?我认为在我们现在大学体制下,校长必须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则大学办不了。作为一名校长,学术上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要设法把最优秀的学生和最优秀的教师吸引到学校来。第二,要能让优秀的学生和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学校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全面地成才,走出校园后,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觉得这是对校长最起码的要求。另外,校长要为优秀的人才提供做事情的条件,学术才能上水平,学校就有知名度。
 
对于校长的期待,不同群体的期望值不一样。记得美国的教育家克拉克·科尔说过,大学校长应当是这样的人:既坚定但又不失礼貌,对别人敏锐,对自己迟钝;既看到过去又展望未来,而且牢牢地扎根于现在;既富于幻想又明智稳重;既和蔼可亲又深思熟虑;既深知金钱的价值,又承认思想无法用钱买到;既勇于幻想又谨慎从事;既是一个有原则的人又能大胆作为;既有广阔的视野又能有意识地寻根究底……
 
一名好校长,也许未必能符合这所有的期望值,但最起码的一点,应当是教职员工的知心人,是学生的关爱者,是学校发展的推进者。
 
南方日报:在就职讲话上,您说:“我们的体制机制应该是更有利于激发教师队伍创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工作热情,而不是束缚他们。我们的管理水平应该是让我们的老师更加心情愉快地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地做事,而不是让他们感到障碍重重。”请问,您打算如何创新华工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王迎军:学校的管理和发展,靠的不是书记、校长,而是制度。只有制度有活力,教师才有活力、学术才有活力。近年来,华工大力度地推进教学、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后,我们将把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简要来说,一是建设以学校章程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它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促进学术发展、提升学术水平的学术管理体制。二是建设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的资源配置制度。三是建设提高师生满意度、促进和谐幸福的综合管理体系。6
 
从书记转任校长罕见
 
“组织和师生们信任我,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谋好政”
 
南方日报:此次您从党委书记转任校长,这是您的愿望还是组织的安排?
 
王迎军:组织安排。如果让我自己选择,我更想当一名老师,每天面对学生,就像面对自己的孩子一样,还可以做很多想做的研究工作,但我是一名党员干部,要服从组织的安排。
 
南方日报:您对组织的承诺是什么?
 
王迎军:组织上找我谈话时,并没有对我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是说,“我们相信你一定能当个好校长,你要注意身体。”当时我很感动。教育部宣布任命后,很多老师和学生给我发短信鼓励我,我也很感动。
 
有句古话说“士为知己者死”,这个比喻可能不恰当,但是在其位,谋其政,更要谋好政。我唯有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好。
 
南方日报:中国大学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那今后在华工,您和书记的分工是怎么样的呢?
 
王迎军: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办大学跟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都不一样,只能走自己的发展之路。这几年华工发展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到位。
 
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集体领导、集体决策。这其中,书记和校长能否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太重要了。班子的团结也太重要了,关键是不能有私心,有问题都摆到桌面上谈。
 
南方日报:从书记到校长,您可能也是广东高校第一位,外界解读这是大学向专业、向学术的回归,您对此怎么看?
 
王迎军:这更多是一种偶然。对于大学来说,书记和校长都很重要。在我们现有体制下,大学校长不是完全职业化的。现在的书记、校长大部分都是从优秀的科学家和教师中选拔出来的,完全不懂教育和学术不行,外行领导内行会有点困难。所以很多书记也是从教育系统甚至教学、科研一线产生的。
 
在我看来,书记更多是着眼于整个办学方向和发展大局,党管教育是必须要坚持的。而校长更多地倾斜于更具体更直接的工作,对学校的教学和学术发展管得比较多。两个人的分工界限不能太清楚,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
 
未来华工如何发力
 
“华工不能磨平自己的棱角,不能丢掉自己的特色”
 
南方日报:今年华工将迎来建校60周年。您对华工新的甲子有何期望?
 
王迎军:对下一个甲子,我很乐观。华工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最突出的有两个:一个是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校自身发展;还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培养的学生在校期间就有高水平的论文发表,就有社会急需的专利技术转让,就为企业解决了很多技术瓶颈问题,这在社会上都很有影响。这些都是我们的办学特色,所以说办学一定要有特色,不能人云亦云,要强化特色上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南方日报:在全国高校格局中,您希望未来华工在哪些特色方面发力?
 
王迎军:华工的工科特色和优势是其他大学模仿不了的。这十几年搞产学研合作,华工与华南地区的企业无缝对接,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在办学思路、办学资源及互助共赢等各个方面都已形成了历史沉淀。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上,都具有华工特色。
 
实际上,人文社科发展了会反过来推动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我们搞的通识教育,就是注重对学生全面培养。我觉得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当代大学生要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华工十几年来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和感情。我们就是要让大学生到社会上去“读圣贤书”、到群众中去“问国家事”。上个月作家陈丹燕来华工做演讲,一个机械学院本科生的提问让她很惊讶,“文科生都提不出来这样的问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