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应向伟 通讯员 张东
范昕俏:“蒋老师能否谈谈校园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间的关系?”
彭超凡:“蒋教授您好!请问一名理工科学生有必要将很多时间花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上吗?”……
近日,一场不一样的“讲座”在微博上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强烈关注,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蒋承勇首开“微讲座”讲授“人文素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蒋承勇在开始便点出“人文素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话题涉及面宽,且理论与实践中说法不一,无法给出统一正确的结论,这次是想通过微博上的讨论引起“教”与“学”及社会对大学生成长的关注。
短短的一个半小时,蒋承勇与听众分享了对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读书习惯与民族文化精神、“专业崇拜”偏向与通识教育问题的看法,分析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三者的区别,吸引了1200余人的热情参与,至讲座结束,转播评论达4000余人次。
有同学问:人文素养何用?蒋承勇答:人文素养通常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其背后的精神与灵魂;它让你明白生活意义,使你思考和追寻你所做的具体事务之价值,使你成为有自我意识、自我反省能力和有信仰的人。
网友冯一秦提到: “大学教育之目的,绝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竺可桢)” 蒋承勇认为:大学不只是储存知识的仓库,而且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摇篮;大学教师的教育不只是用一桶水灌满一碗水,更是点燃学生探索真理和寻找生命意义的激情之火;大学不是停留于培养实用的专业专才,而应培养人格完满的“人”,大学教育要引导人性渐趋于完善,提升精神点燃灵魂之火。
网友浙农林大倪建均提到:“专业崇拜”也是社会的急功近利在学生专业学习上的折射。蒋承勇表示:“社会需要的是大学生系统分析能力。不管什么工作,我们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且瞬息万变的,如果没有系统分析、独立思考能力,就算把所有的书本吞进肚子,就算大学期间每次期末考试都得第一名,也绝对不可能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网友谢晶-里格-zjnu说:大学学习无疑要兼顾就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长远竞争力、创造力、可持续发展潜力等综合素质培养。蒋承勇认为:从远大志向而言,上大学不只为养家糊口,更是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个综合素质优良的人虽未必就能赚大钱,但总体上能力素养提高了,人生追求目标也更高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可能会更大,其实从长远看是生存能力更强。综合素质优良的人多了,民族的创新能力就强了。
热闹的场面和丰富的话题不仅让听众们受益匪浅,还吸引来了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和浙江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的“围观”。蔡奇认为,蒋承勇围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非常透彻。他还指出:当今高校应当克服“专业崇拜”偏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包括技能),又要学会做人,养成健康情操,还要有批判性思维。胡坚也表示,只懂技术是机器人,装上灵魂才是完全的人。人文让你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没能得到及时回应,但“微讲座”的形式还是得到了众多粉丝的肯定。网友孙炎艳的一句话或许代表了众多参与者的心声:期待下次再会哦,辛苦了,蒋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2-01-11 B1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