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晨绯 郑千里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1 8:50:57
选择字号:
在五花草塘抒写万紫千红文章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站纪略
 
□本报见习记者 王晨绯 记者 郑千里
 
东北松辽流域和三江平原是世界仅有的四块黑土地之一。“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由于养分极其丰富,草甸草原植被随季节变更交替生长,万紫千红,黑土地也被当地人誉称为“五花草塘”。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以下简称海伦站)即扎根于此。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海伦站立足“五花草塘”,正抒写万紫千红的文章。
 
今年8月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詹文龙一行前往海伦站和黑土侵蚀研究基地视察。陈宜瑜对海伦站近十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海伦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学研究,都已走在国内同类研究的前头。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再上一个台阶!”
 
“岁月中改变了往昔模样”
 
海伦站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现任站长韩晓增还记得他1998年来海伦站任站长时的那一片满目疮痍。
 
“早年海伦站很穷,外债18万元,职工好几个月没有发工资;一些刀枪炮(地痞)总闹事,我本来不想来这里。”当年已是大豆研究室主任的韩晓增坦言,“但来了我就没想过要回去。这里有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绝不能让它荒废。”
 
1999年,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陈宜瑜到海伦站考察,看到海伦站濒临荒废的景象,心痛不已。他当即承诺拨给站里150万元,用以建设实验楼。在领导的支持下,2003年和2005年,实验楼和专家公寓相继建成。
 
为节约每一分资金,站里职工们“各展神通”。多年负责海伦站行政、后勤、科研管理工作的崔云旺计算发现,办公室里都是200瓦的高亮灯泡,每年会浪费约4000元。他立刻更换了所有灯泡,并进一步把站上其他的账目也一点点捋顺。
 
通过努力,韩晓增带领职工们还清了债务,开始一边“种地”,一边写研究文章。在所内外一批知名科学家支持下,他们重新划分了27公顷的实验用地,明确了海伦站长期定位实验的意义。
 
海伦站对近三十年采集的数据进行了科学整理,建立了土壤样品室,对每年经过不同耕作的土样分门别类进行保存。这批样品如今已成为海伦站的“镇站之宝”。
 
2008年,海伦站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成为大豆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2010年又成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甜菜综合试验站。目前,海伦站为五个示范县(市)共739万亩的大豆生产提供了技术咨询;建立了8个万亩大豆高产示范区,平均亩产达到了229公斤,比农民常规生产增产20.5%。
 
“看上了这里的长期样地”
 
“我当初找工作,就是看上了这里的长期样地。”2010年从沈阳生态研究所博士毕业的李禄军,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留在海伦站。因人生地不熟,他起初担心不能被录用。但面试第二天,韩晓增的一个电话给了李禄军一颗定心丸。
 
“韩站长就问我能不能吃苦,进不进得了实验室,下不下得了大田,有没有团队精神。”李禄军说。
 
“上班后我发现实践很重要。没有实践,即使文章发了也没有可持续性。”经过一年的锻炼,李禄军如今已能够自由地在黑土上“做文章”。
 
“虽然同期到来的同事都发了文章,而我只是在田里干活,但我不着急,现在是积累过程。” 李禄军说。
 
目前,李禄军正在参与中科院先导碳专项的三级项目——黑龙江省碳潜力循环速率和提升研究。
 
今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放榜,李禄军申报的题目——“秸秆还田对黑土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榜上有名。9月9日他又与女友喜结良缘。双喜临门的他将QQ签名改为:“立秋,该收获了”。
 
“不希望别人特殊对待”
 
与李禄军同样榜上有名的,还有海伦站今年刚毕业的博士邹文秀。
 
邹文秀申报的课题来自于长期深入农田的细致观察。她在研究中发现,秸秆还田不但没起到应有的肥化作用,反而会使土壤干旱,对作物生长不利。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秸秆过大,入土太浅。如果秸秆破碎成较小的颗粒,带入土壤深层就能成为高效的土壤肥水库,使农作物抗旱抗涝增产。
 
2008年春天,邹文秀在海伦站附近的胜利村做田间观察。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她向韩晓增提出一个设想:如果能打破20~30厘米深度的犁底层,将秸秆施于其中,秸秆是否能够像楔子一样,使犁底层不再结块,并且起到蓄水作用?韩晓增鼓励她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提出了秸秆微域的概念,形成了现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黑土蓄水能力对秸秆施入土体不同位置的效应。”邹文秀说。
 
邹文秀热爱海伦站这片黑土地。虽然先天的右手残疾带来了一定不便,但这对她经常下地试验的热情毫无影响。“海伦站是我人生的一个平台,我得到博士学位,拿到基金,都是在海伦站工作的基础上做起来的。”邹文秀笑眯眯地说,“我不会因为自己右手残疾,就让别人帮我取样,也不希望别人对我特殊对待。”
 
“剩个蜡头,也要发光”
 
1978年从哈尔滨师范学院毕业后,崔云旺就一直在海伦站工作。作为土生土长的海伦人,崔云旺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一片,为生态站开展工作带来了便利。周边的农民经常跑到站里,向崔云旺咨询种苗、施肥、农药的问题。科研人员几乎每一次下地也都是他亲自带队。
 
今年5月,崔云旺带领科研人员冒雨在光荣村工作,回去就患上了感冒。
 
令崔云旺欣慰的是,他负责管理的光荣村大豆试验田得到丰产。看着试验田比周边豆田更丰硕的果实,农民们紧紧追在老崔身后询问,老崔细心解答,教他们减氮施肥的配比技巧,并承诺明年给他们好种子。
 
光荣村的马村长对崔云旺由衷地说:“你们什么时候再有国家项目,一定要放到我们村里做。”
 
已经大学毕业30多年的崔云旺,因为没有发表更多的论文,一直是中级职称。2010年,他从副站长岗位退居二线,但他仍旧保持着十几年的习惯:早上六点上班,晚上最后一个回家,腊月三十值班。“我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虽然只剩下个蜡头,还有点小光,就都放射到我们站里吧!”崔云旺说。
 
李禄军则刚办完婚事就赶回站里,因为9月底秋收实验数据采集马上开始:“妻子和我的蜜月就在试验土坑里度过。”
 
海伦站副站长张兴义长期深入农田做水土流失研究。他说自己准备在海伦找一块墓地,一直在这里工作到去世为止。
 
崔云旺保留着一个硬壳本,里面写满了世界各国科学家对海伦站的祝福:黑土生态看海伦、中国的洛桑站……
 
《科学时报》 (2011-09-21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