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0 8:54:34
选择字号:
鲁伟:校园雕塑争议像是一场被夸大的道德审判
 
关于校园雕塑的争议已经超越了雕塑本身,更像是一场被夸大的道德审判,抹杀了文化本应有的多元属性。
 
□本报记者 鲁伟
 
近日,原本放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新楼前的“裸体猛男”雕塑被搬离原位置,搬到该学院新楼东侧约100米处的隐蔽楼群中,再次引发热议。
 
此前,高大的“裸体猛男”与老子相对而立。这尊体现“知识即力量、裸露即艺术”的雕塑,无论是当初在原地,还是现在被搬离,都摆脱不了饱受争议的尴尬。
 
暂且不管是北京大学“规划使然”,还是“猛男”自己害羞了,总之孤零零站在北大光华学院楼前的老子表示“很寂寞”。
 
这只是网友们一连串语调诙谐的评论。无独有偶,几乎是同时,媒体爆料称武汉大学“最牛雕塑”《视·界》被破坏,雕塑上镶嵌的十几部旧相机被掏走。
 
于是,各种指责和批评,夹杂着嘲讽和调侃潮涌而来。关于校园雕塑的争议已经超越了雕塑本身,更像是一场被夸大的道德审判,抹杀了文化本应有的多元属性。
 
当艺术遭遇现实
 
说起校园雕塑,有这么一个故事。
 
在北京大学28号宿舍楼后面有一个雕塑,一个钢做的象征科学的大写字母“S”上面,有一个滚圆的球,被学生们戏称为“科学顶个球”。
 
同样的故事最近在网络上流传很快。就在“北大猛男”雕塑被搬走之后,有人将各大高校的“雷人”雕塑进行了盘点,进入名单的还有长安大学的“青春彩虹”(被戏称为拉面女神)、西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比翼双飞”(被戏称为男女各奔东西)等数十个雕塑。
 
这些雕塑或因外形相似,或因难以看懂等原因,使得雕塑的艺术效果大打折扣,有的甚至沦为了现实生活中的调味剂。
 
即便是立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门口的“最牛雕塑”《视·界》遭破坏后引来一片指责的时候,还有人在网络上发出“这种没有美感的雕塑不要也罢”的评论。
 
而原本立于北大光华学院门口的“猛男”雕塑,则因其裸露的艺术引来各方非议,更有教授曾在光华学院楼前对着“猛男”大骂,称“路过的有女学生和孩子,裸露性器成何体统?”
 
多一点宽容又何妨
 
对于雕塑艺术遭遇的现实尴尬,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建议“不妨多一点包容”。
 
周运清告诉记者,每一个校园雕塑背后都应该有一种大学精神蕴涵其中,有属于它的故事。他举例说,在武汉大学,有一尊李四光倚着毛驴眺望的雕塑。这是为了纪念李四光当年骑驴为武汉大学选定校址而建。
 
“因为它的纪念意义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周运清看来,校园雕塑本身属于文化的范畴,而文化具有多向度,需要我们用多样性的思维去对待,因此,“只存在雕刻技术能否表达文化内涵的问题,不应对文化和艺术本身作过多的是非评判”。
 
同样,周运清并不赞同在“猛男被搬迁”一事上做过多的渲染,尤其是不要上升到精神导向和道德审判的高度。
 
在周运清看来,在我们身边,这种被夸大的道德审判已是随处可见。
 
正如作家钱科峰在评论中所说,“一个城雕的拆建,立马牵涉到城市精神的高度,即便城雕建设的初衷只是为了城市审美;一条道路的贯通,立马拔高到推动地方经济与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的高度,即便这条路只是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而建……只有一点星光,便被放大成了一片光明,只有一线希望,便被放大成了无限前景,许多夸大性的‘意淫’与‘理解’,都与‘北大裸男’背后的争议同出一辙”。
 
文化教育需要传承
 
有人说,不管你懂还是不懂,雕塑就在那,不偏不倚,时间长了,就有了另类解读的出现。
 
周运清认为,这里面存在大学文化教育不够的问题。他引用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2008级学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说,大学作为文化传递和积累的地方,它所倡导的人文教育,是赋予学生“寻找和定义所做之事的内在意义的能力”,“学会自我分析和评判,从容把握自己的生活”。
 
“实际上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国内的高校做得还不够。”周运清说。
 
至于破坏雕塑的行为,周运清认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缺乏文化底蕴的表现,如果看不懂,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去表达,不能简单的进行破坏”。
 
周运清建议,应该加强大学在文化积累和传递方面的功能,通过雕塑去体现一种文化,让学生看到文化的多样性。
 
《科学时报》 (2011-09-20 B4 大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