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宛璐 王璟 来源:扬子晚报 发布时间:2011-9-16 19:06:58
选择字号:
顾秉林:人才没有所谓的成长规律
 
昨天(9月15日),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受原南开大学校长、南京一中崇文班名誉班主任饶子和院士的邀约,一起来到南京一中给该校高一高二崇文班的师生开设讲座。去年秋季开学,南京市第一中学创设了旨在培养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崇文班”,对学生培养模式进行有益探索。昨天是顾秉林院士作为崇文班导师的第一场讲座,也是在南京中学的第一次亮相。他讲座的主题是:科学家成长的故事。
 
谈名人成才:人才没有所谓的成长规律
 
“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上世纪70年代去丹麦留学的顾秉林,小时候就对安徒生的童话充满了兴趣,长大后又听说丹麦波尔研究所出了诺贝尔奖,因此非常钦佩,所以丹麦成为他留学地的选择。到了丹麦之后,顾秉林又特别去了解了安徒生的成长故事。
 
“安徒生从刚上学时就觉得自己落后于同学,直到30岁左右才发掘到自己在文学上的才华。所以,每个人都会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关键在于有没有开发潜力。”顾秉林说,有些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其实可能是没有挖掘到自己的潜力;还有一些孩子自己认为自己很优秀,但其实还是要经过进一步的考验才能判断是否“真行”。
 
关于如何成才,顾秉林又举了杨振宁先生的事例:杨振宁从小在数学方面就很有才华,他也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想过假期补课提高数学,但其父杨武之虽然是一位数学家,并任教于清华大学,却未给杨振宁安排假期补数学,而是请了一位研究孟子的学生,给儿子进行人文知识的熏陶。“这也是现在不少学生容易出现的‘一条腿粗现象’,但杨武之先生却为孩子锻炼‘两条腿一样粗’打基础。”顾秉林指出,很多人追着他问:人才有什么成长的一般规律?“但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规律,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其实都是不一样的,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另外一点就是付出努力才能成功。”
 
谈人生选择:坚持自己认定的路,别跟风
 
“一阵子说金融专业好,一帮状元要选金融;又说生物科技好,大家又都扎堆去学”
 
“我父亲是建钢厂的,一辈子建了八九个钢厂,建完就去建下一个,所以我的学生时代也是到处跑的,这也是我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重要原因。”顾秉林说,高中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当时自己就对物理特别感兴趣,梦想就是考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65年参加高考终于一举成功。
 
“当时这个专业非常火,录取分比其它专业的平均分要高出十几分。不过我的大学赶上了文革,当时学校里90%的人都在宣扬‘读书无用论’,很多人都被这些论调弄得迷失了方向,跟着武斗,把书本都扔掉。而我当时却做出了一个决定:捡起书本回家读书。”顾秉林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选择,当年自己选择继续读书就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放眼漫长的历史长河,推动人类生活进步的就是知识。所以,自己没有随波逐流,坚持了自己认定的道路。
 
“大家不要觉得这样的事情已经很遥远,其实现在的教育中仍然有很多跟风现象。”说到这里,顾秉林叹了口气:“就拿考大学选专业来说,一阵子说金融专业好,一帮状元要选金融;又说生物科技好,大家又都扎堆去学生物科技。每个人要有自己的主意,要看自己适合做什么再来学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目前的留学热也存在相同的问题。不少人看到别人出国了,就也盘算着自己也就要去,但却没弄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去。在我看来,留学最佳的时间应该是研究生阶段,太早出国对学生的发展并不一定有利。”
 
谈科学素养:埋头做题丢了好奇心
 
“科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还要有想象力和批判精神”
 
在互动交流阶段,有学生对顾秉林院士提出问题:科学素养究竟如何培养?“科学家从事具体的科学活动,首先要有好奇心,要对研究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第二要有想象力,要有充分、大胆的设想;第三要有批判精神。”顾秉林无不忧虑地表示,中国的孩子其实还是很辛苦的,因为忙于做题,发现兴趣的机会和时间都很少。每个孩子在成长路上都会对某些方面存在好奇,这些好奇其实会发生很多次,有的人捕捉到了,有的人却没有抓住。
 
“咱们的基础教育忙于题目的训练,但培养孩子好奇心的机会太少了。家长们最爱问的也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最希望的是孩子能够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大学。其实用考没考上清华来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能成才、一个学校是否是名校,这个标准本来就有问题。很多国际大公司的总裁根本没有出自名牌大学,甚至有人大学都没有读完。”顾秉林举例说,清华自主招生降了30分招进来一个喜欢搞发明创造的学生,这个学生每次搞科技发明比赛都拿奖,但是每次考试都是60分。他的母亲非常着急,但是仍然坚持要让他读完大学。“其实在我看来,这个母亲扼杀了一个比尔盖茨,这种孩子属于创造性人才,完全可以去创业,有一番作为。但在中国,家长们始终认为杰出人才都是要从名牌大学里读出来的。”
 
谈学生创业:创业要有冒险精神
 
“要培养学生敢做大事、勇于失败的科学精神”
 
“顾校长在讲座中提到了自主创业,并举了比尔盖茨的成功案例。但在中国也出现了大学生‘街头卖烧饼’的情况,您对这个现象如何看?”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大学生自主创业有成功有失败,严格上说失败多、成功少。但如果害怕失败就很难创业,所以创业要有冒险精神。我所举的例子并不是鼓励学生们都去创业,我们的原则是不鼓励、不提倡、不反对。因为从以往数据看,10个创业的人当中可能只有二三个有成功的机遇,但如果按这20%-30%的成功率换算,如果一个人尝试个十几次可能就成功了。中国的教育相对来说是‘四平八稳式’的,这个与国外有所不同。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斯坦福大学,就是一所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院校,硅谷的成功与斯坦福大学的这一鼓励就有着不小的关系。”顾秉林说:“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不拘一格,中国的学生要培养敢做大事、勇于失败的科学精神。”
 
校领导之惑
 
学校该如何跳出应试的窠臼?
 
南京一中书记张苏皖:在“崇文班”组建之初,社会上的多种声音都认为这个班是“强化班中的强化班”,其实这个班级组建的初衷就是对“顶尖人才”的呼唤,“崇文班”的定位就是在基础扎实的前提上,拓展更广博、更多元的能力。为此我们也进行了多元的课程设置:学科素养、书法课、中国功夫、博学之旅……然而,高考的压力就横在那里,虽然现在倡导多元化的评价,但这一把尺还是很难逾越。学校究竟该如何跳出应试的窠臼?
 
顾秉林:中国创新力不足,不是因为经费投入不够,而本质上是教育当中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近年教育部定了15所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尝试,在清华大学的“学堂班”就有这样的探索,但目前都还在实验阶段。这就好比是跑步比赛,有领跑的也有跟跑的。我们所试点培养的这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就是“领跑者”。虽然这部分人在冲击终点时不一定就是冠军,但我们需要这样的“领跑者”。南京一中正在做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探索,只要坚持对的方向,就会有好的结果。我们对中学的评价不应该仅仅是升学率,而应该成才率。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但这种不以应试为目的的培养模式,对孩子来说才是受益终身。
 
学生之惑
 
高校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学生?
 
学生代表:高校究竟青睐什么样的学生?如何能在中学阶段为高校的学习做好“衔接准备”?
 
饶子和:在与国外老师交流过程中,他们对于中国中学生在校期间,或是大学四年很少有校外实践的安排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国外的学生课外活动、实践等等都是很丰富的。据我所知,现在我们国内也有不少地方已经推行了高中生进高校实验室的计划,这对于做好中学阶段与高校学习的衔接是很有好处的。我觉得作为中学生来说,不仅仅可以走出中学校门,跨入高校实验室,还要向社会迈出脚步。比如一些公司或是大型机构,都可以让中学生去体验和锻炼,这对于学生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都是有很大好处的。现在不少中学生的家长都赞成孩子“不当干部,好好学习”,参加的活动多确实会对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力,或是在班级中的领导力是在为将来做铺垫。至于学生如何能做到全面发展,我觉得“崇文班”的课程设置中已经有所体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