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
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30日公布最新一期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报告,中国大陆有8个城市上榜,排名最好的是北京,第72名;中国台北排名第61名,与前一次调查相同;中国香港排名第31,在两岸三地城市中排名最高。(8月31日《中新网》)
这个英国人搞的全球宜居城市排行榜,看来也极不靠谱。起码对中国人而言,上榜的中国宜居城市充满了讽刺意味。看看上榜的中国大陆8个城市,分别是北京、苏州、天津、上海、深圳、大连、广州、青岛。这些城市中,除了江南的苏州和北方的青岛、大连,其他城市恐怕不是宜居,而是难居。
以北京为例,交通梗阻已经演化为城市病。短短几站路,走几个小时并不新鲜。此外,高房价下房奴的哀叹、雨季来临时常被水淹的大街小巷……京城如此,上海、广州、深圳,也大多存在以上通病。这些一线城市被评为宜居,只能说明老外不谙中国国情、市情和民情。
这家英国机构评定宜居城市的指标主要包括治安、基础建设、医疗水平、文化、环境及教育。在中国,一线城市的基础建设自然是最好的,好的大学和医院也多在这些城市。但是,这只能说明这些城市享有资源和资本的特权,彰显中国城乡差别和城市资源分配上的不公。
这些城市的宜居硬件是靠政策优先权培植起来的,而这些城市硬件上看上去很美的城市,在城市治理的软件上却存在许多硬伤。
北上广深是流动人口最聚集的城市,也是户口管制壁垒森严的城市。外来人口,哪怕是精英人士,要获得这些城市的户口也很难。而在其他城市,城乡户口制度已经名存实亡。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象征城乡二元结构的户口制度,却成为中国最发达城市卫道特权的利器,岂不是对这些城市最大的讽刺?如果说,这些城市连起码的开放胸怀都没有,连最基本的市民平权待遇都无法给予每个市民,这样的城市生态里显然少了文明法治,气质里绝少亲民属性。如此城市,算是宜居的吗?
此前有媒体报道,生活于一线城市的白领纷纷逃离,而转向中小城市工作和生活。这从一个层面折射了越是大城市,越不那么宜居的现实。当然,据说那些逃向小城市的白领后来有重回大城市的,这说明了一个悲剧的现实: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国人面临一种艰难的生活抉择。哪里都不那么宜居,都让人焦虑和无奈。
其实,宜居城市不单单是抽象的数字叠加和专家们生冷无趣的统计分析,而是具体的生活感受和平民化的体验。所谓宜居,不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和灯红酒绿,而是小桥流水、衣食住行、百业兴旺。中国城市要宜居,就要从追求华丽硬件投入蝶变到抚慰现实民生上来。
《科学时报》 (2011-09-01 A1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