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赋兴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6 8:20:19
选择字号:
刘宝镛谈载人航天精神:每个人都是大海中一滴水
 
即将升空的“天宫一号”,再一次激活有关载人航天精神的话题。
 
中科院院士刘宝镛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急功近利、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当前许多科研人员尤其是年轻科研人员存在的通病。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值得推而广之,大力提倡。
 
刘宝镛指出,科学技术上的成就不能速成,必须靠扎实的工作和不断的积累。那些一天到晚想着赚钱、出名的人只能作假,即使能尝到一时的甜头,到头来总免不了身败名裂,遗憾终身。
 
“要创新,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如果脑子里东西很少,就没有办法得到任何的创新成果。因此,年轻科学家要想有所成就,关键是要打好基础,切忌急功近利。”他认为,年轻学者须打好三方面基础。
 
首先是自身学科基础。如果自身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很难想象会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取得成绩。
 
其次是新知识的基础。当前新学科、新知识更新发展迅速,涌现出众多新的交叉学科。刘宝镛认为,新时期创新成果的产出必须立足于对各个相关学科都有涉猎的基础上。知识储备不仅要注重深度,同时也要注意广度。
 
再有就是哲学、人文学科基础。此类学科对分析科学问题、形成良好的科学方法可以起到指导作用。
 
除此之外,刘宝镛认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也是青年学者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航天领域,我们每一个人就相当于大海中的一滴水。千万个水滴融合在大海里,可以托起万吨巨轮,力量很大。但如果一颗水滴离开大海到了岸上,马上就会被晒干,一钱不值。”
 
刘宝镛曾在不同场合比喻说,有些人看到一些特殊人物出名,心里很不平衡。但实际上这些特殊人物就好比是一颗水滴被大海拥到浪尖上闪了一下光。多数时候,多数人都只是默默地融在集体里,并不发光。
 
“这里存在一个机遇的问题。”刘宝镛指出,闪光的人就是在努力的学习、工作基础上遇到了一定的机遇。但那些没有机会闪光的人只要努力打好基础,也能取得成功。
 
“肯坐冷板凳、肯花笨工夫。必须谨记这两条,不然取得不了成果。”刘宝镛说。
 
“我是做工程的,对发表文章不感兴趣。”当谈到如何评价科研成果时,刘宝镛说,实践是检验水平的唯一标准。比如火箭升空,飞上去了,就是成功,水平高;掉下来了,就是失败,水平低。没有其他标准。
 
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国家任务是刘宝镛对自己最大的要求。
 
“咱们国家讲创新,就是要注重解决国家经济建设中最关键的问题。创新就孕育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科学时报》 (2011-08-1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