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昉 来源:钱江晚报 发布时间:2011-8-15 15:40:07
选择字号:
陆昉析大学教育缺憾 过分专业化人文精神缺失
 
再过一个月不到,准大学生们就要进入到大学学习,大家可能非常憧憬大学生活,也非常想了解大学的学习和中学有什么不同;我们进大学学什么、为什么学、怎样学?这些问题是即将进入大学的一些学生,也可能是多数高中学生需要了解的。
 
同样,大家可以一起来进行探讨:中国的高校如何对人才进行培养?大学的使命是把人才培养放第一位的,它关系到我们国家今后的发展和前途。我想通过介绍大学的“通识教育”,为大家思考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大学知识跟不上社会需要
 
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指不单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体系。它并不是仅传授给你一种知识,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智慧。
 
为什么要大力提倡通识教育?
 
首先,开展通识教育实际上也是世界各个高校努力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所辐射带来的结果。牛津、剑桥、哈佛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都采用了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在这些学校,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主体部分,各个学科课程逐渐向科学与人文、专业与通识紧密融合的方向发展。
 
其次,上世纪90年代后,科技飞速发展,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实际上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事实上,现在不少国内外名企在招聘毕业生过程时,已经不看重学生在大学里所学的专业,他们更看重能力与综合素质。如果你有能力,经过培训以后马上就可以满足职业化的需求。比如我所指导的研究生,学的是半导体物理,以前去微电子行业发展的比较多;金融危机后,该领域对这类毕业生的需求减少,我的学生就转到其他领域工作,到银行、保险公司总部、证券公司,甚至房地产公司。
 
大学教育普遍存在4大问题
 
强化的专业教育所带来的一些弊病,这几年越来越凸显,目前在中国大学教育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过分专业化的教育,损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化的培养和教育,使得学生一进入学校以后就限定在某个专业领域学习。而在高考中,不少学生接受了专业调剂,也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十分盲目。进入高校后却发现他们可能并不喜欢这个选择,或者不适合在这个专业中学习,但还得要硬着头皮学下去。而高校中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给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学得不好成绩较差的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
 
二,专业教育也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知识不断地更新、拓展,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教师要想教你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形中,学生将完全被局限在某个专业领域,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辛苦。因此,有必要改变这种固化的专业的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成为有足够的知识宽度、卓越的学习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能够灵活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
 
三,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成为训练有素的一个“考试机器”,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并且认为教师的讲课内容是正确的,现在很少有学生在课堂上对教师讲课内容提出过异议或者质辩,这种教育方式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通过反复练习获得暂时的记忆,对于人的培养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四,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现在社会较为普遍地重技术、轻人文,重知识、轻心智,重物质、轻思想,再加上现在社会市场经济的转型,所带来的功利思想在年轻人心里根深蒂固,这使得人文精神、道德水准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而高度专业化的模式比较注重对专业知识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对伦理道德和人文价值等综合素质培养。除了人文精神缺失以外,我们的一些学生还缺乏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现在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单纯的专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教育改革也就呼之欲出。通识教育逐步走进中国的大学校园,目标就是要寻求人文精神的回归,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融会贯通中,集聚智慧,获得心智的提升,使他们不仅要具备创新精神,批判性的思维以及熟练掌握跨学科知识,同时,也应该要具有爱心、责任心、崇高的道德水准,人与人和谐共处、共赢的健全的人格。
 
通识教育本质是“兼容并包”
 
通识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那么如何来立足国情,开展通识教育?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关注:
 
第一,通识教育应该同时传递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长期以来我们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一直处于割裂状态,理科和文科在中学就开始分科学习;因此理科的学生尤其需要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对于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学生则更需要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二,通识教育应该了解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通识教育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学科的发展历史、思维方式以及研究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领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研究甚至于转换。
 
第三,通识教育应该是和社会发展密切相连,展现不同民族文化和发展。通识教育要求学生关注人类命运、社会发展、百姓疾苦,所以课程设置中应包括环境、资源、文化、社会发展和组织形态、文明冲突、文化交流等内容。通识教育有责任,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训练,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当中具备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
 
当然,通识教育反对片面、极端化的专业教育,但并不排斥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所体现的那种教学方式、教学理念也要应用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可以说有一种兼容并包的态度。经过通识教育可以告诉学生,任何一个知识领域都是在质疑和批判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所以我们更需质疑的能力、思维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用这些知识来进行求解的能力。
 
复旦试点推行个性化指导
 
复旦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推行通识教育,2006年成立了通识教育的研究机构,构建起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一共由六大模块组成: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造与生命体验。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至今已经拥有150多门课程,每年选课人次都超过了2万,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们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感悟最深的就是大学里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
 
复旦的通识教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复旦学院是书院制的机构,它包含了四个平级的、文化各异的书院,这是实施通识教育一个重要的环境。在书院里,有一批优秀的老师,专职导师,也有兼职导师和特邀导师,对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业指导和服务。
 
从今年新大一的学生开始,复旦学院尝试在部分书院施行新的试点:新的试点书院将增强导师的指导力量。复旦学院是按照1:40配备导师,试点书院将按照1∶8比例来配备导师,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指导。
 
试点书院的硬件条件也将大大改善。宿舍内将可以安装空调和热水器,另外增加了活动室、阅览室、讨论室以及娱乐活动场所,包括休闲咖啡吧,使大家可以经常在一起喝喝咖啡、聊天进行讨论、交流与沟通。
 
试点书院将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宿舍活动室、咖啡吧都将由学生自己来管理,引导学生自发组织各种社团、学术社团、专业社团开展活动,并积极和美国的一些文理学院交流,开拓国际视野,在这个书院里面学生将有更多的国际交流的机会。
 
总之,实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 (作者为复旦大学副校长;记者章咪佳、通讯员刘千整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