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8-10 8:59:11
选择字号:
“蛟龙”号的中科院元素
 
[科学时报 陆琦报道]日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5000米级海试任务后起程返航。作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又一次创造了中国深海探测的新纪录。
 
“蛟龙”号凭何再创中国深度?总设计师徐芑南表示,相比国际上现有的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有三方面国际领先的技术: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这两个条件使“蛟龙”号能够在地形复杂的海底搜索目标,这是其中之一;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可向母船传输文字、语言、图像是“蛟龙”号的另一先进技术;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是第三大亮点。
 
其中,前两项技术优势都与科研“国家队”中国科学院有关——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分别承担了“蛟龙”号的控制系统和声学系统的攻关任务。
 
控制系统相当于载人潜水器的“大脑和中枢神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蛟龙”号研制过程中,沈阳自动化所的科研团队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有效克服潜水器本体、海洋环境等不确定性干扰,实现潜水器长距离航行时全自动航行控制功能。
 
除了“大脑”之外,载人潜水器也少不了“眼镜、嘴巴、耳朵”等器官。由声学所负责研制的声学系统就充当了这些器官功能。声学系统为“蛟龙”号的深海潜航提供通信、测速、障碍物探测和地形地貌探测等功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的两家参研单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主创新。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发,从零起步,为“蛟龙”号开发了独一无二的控制系统;而水声通信机和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是声学所自主创新的成果,核心技术获得多项国家和美国发明专利。正如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致两所的贺信中所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研究,为我国海洋科技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分系统的研制,中科院科研团队还圆满完成了“蛟龙号”海试中分系统的维护保障工作。三年来,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15人次参加海试,保持在船人数4人以上,刘开周作为试航员多次下潜;声学所共20人次参加海试,杨波、张东升作为试航员多次下潜,均圆满完成任务。
 
《科学时报》 (2011-08-10 A1 要闻)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