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朔 来源:新华国际 发布时间:2011-7-23 19:49:32
选择字号:
早老性痴呆争论:诊断前期征兆是否必要
 
与感冒发烧这些来得快去得快的“小病”不同,与癌症心脏病这些来得快“去”得快的“大病”也不同,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称早老性痴呆,尽管是不治之症,但多少年来却不太为人所重视。这种疾病,悄无声息地降临,而后化作老人迷离的眼神和不知所云的嗫嚅。
 
尽管没有特效药,但今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国际会议重点关注如何及早发现早老性痴呆症的前期征兆,以及尽早发现征兆是否有助于缓解病情发展等议题。早问诊,早发现,利多弊少。
 
发现征兆不难
 
过去一周会期内,来自不同地区的多家医疗机构公布最近研究成果,认为阿尔茨海默氏症最早可在出现症状前20多年便可有前期征兆,认为童年某一次脑部创伤可能引发早老性痴呆,认为爱惜身体、保持健康生活习惯有助于防止老年罹患这一疾病,等等。
 
有时,一些征兆可以互相“套用”。
 
50多岁的芭芭拉·莱舍的征兆是:“我不记得自己刚才是否洗过澡。我盯着一张处方看了两小时。我开车回家时发现自己竟然开回了娘家而不是现在的家。我十分惊恐。”
 
在这次会议期间,新医疗成果表明,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诊断一个人今后是否可能患阿尔茨海默氏症或许不是难题,脑部扫描、眼部测试以及血检都可以帮助判断问诊者是否有早老性痴呆的可能。
 
阿尔茨海默氏症又名早老性痴呆症,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临床症状包括认知、记忆和语言功能障碍等。
 
美联社7月21日援引会议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报道,眼下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总计3500万。在美国总计500多万老年痴呆症患者中,43%的患者在85岁以上,65岁至85岁患者占13%,其余患者年龄不足65岁,均为早老性痴呆症患者。
 
辩论征兆意义
 
但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是,是否有必要帮助问诊者诊断这种征兆。因为,现阶段医疗水平无法治愈阿尔茨海默氏症,如果把确诊结果提前许多年通告问诊者,只会徒增他们清醒时的烦恼。
 
现有阿尔茨海默氏症药物的疗效乏力,不能治愈病症,只能减轻症状,而且只对一半患者表现疗效,发挥疗效的作用期平均不到一年。
 
令研究者尴尬的是,尽管大多数专家认为现有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绝大多数治疗太晚,直到出现明显痴呆症状时才问诊、确诊,但没有证据表明,早一些发现征兆会推迟症状的到来。
 
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哈拉尔德·汉佩尔教授与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专家肯尼思·罗克伍德便持不同观点。前者认为“我们必须帮助患者在早期发现病症的痕迹”;而后者反驳“查出来又能怎样?同样无法改变发病的结局”。
 
现阶段,判断问诊者是否可能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最先进医疗手段是扫描记录脑部“脑斑”数量。但大量病例表明,即便是这种最先进手段,误诊率同样不低。
 
判断征兆真伪
 
尽管药物疗效不佳,但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可能使发病时间延迟。美联社报道说,相当数量曾提前被告知可能罹患阿尔茨海默氏症的人直至去世也没有出现明显病症。
 
这一情况表明,虽然“脑斑”数量多少可预示发病几率,但却无法预知发病时间。而且,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发病时间。就这一层面而言,及早问诊及早发现有利无弊。
 
在这次会议上,一些专家指出,“部分发病患者其实可提前治疗”。例如,避免睡午觉、避免夜间睡眠时出现睡眠呼吸暂停情况等。“相当多病例表明,睡眠有问题的老年人最终都被送往疗养院。”
 
另外,及早诊断有时不仅可以帮助排除阿尔茨海默氏症,还有助于发现其他病症。
 
美国乔治敦大学医疗中心记忆紊乱项目主任斯科特·特纳说,一些患者出现痴呆症状后被送入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们患的并不是阿尔茨海默氏症,而是“甲状腺疾病、忧郁症或缺少维生素B-12……有些很好治疗”。
 
知晓征兆有益
 
不管争论如何,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在21日会议尾期还是发布了早确诊或早排除的益处:
 
可尽早治疗引发脑损伤的可逆病因;可提前使用治疗某些症状的药物;可提前接受专家意见和指导;可尽早回避可能损害认知的药物;可提前通知家人安排日常生活与治疗事宜;可缓解由症状引发的忧虑;可尽早实施对病情有益的训练或活动;可理智安排善后事宜。
 
琳达·霍格家住苏格兰爱丁堡,2006年被诊断出处于阿尔茨海默氏症初期。在与会议现场的连线中,她感谢医生让她在有意识和清醒时得知病情。她说,5年前得知患病后,她安排好了自己今后的财务和法律委托事务。
 
会议中,一些被诊断出有患病前兆的人表达了一种共同想法,那就是对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在清醒时不知道会痴呆,在痴呆时已无法认知自己的病情”。所以,早知,早治,早轻松。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