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三江平原机械化秸秆还田循环利用增产增效 |
|
本报讯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科院、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等单位推出的“三江平原区机械化秸秆还田循环利用技术”取得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我国是农业大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作物单产提高,作物秸秆总量迅速增加,而直接作为生活燃料和饲料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农民为赶农时,抢播种,图省事,多数地区开始出现秸秆焚烧现象,并越来越严重。三江平原是我国农业主产区,秸秆大量剩余。
这项技术针对东北三江平原区的水稻、玉米、大豆等主产作物,集成开发利用玉米大豆轮作机械化秸秆还田少耕技术、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并形成两种模式,配套研制应用免耕播种机、中耕深松机等农机具,建立了突出少耕特色的三江平原秸秆还田技术模式,不仅提高单产,而且成本下降,生态环境效益显著。由于减去了不必要的耕作,每亩地节约整地燃油1~2L,节约成本30元。
课题组在八五二农场和三江科技示范园区建立的1500亩试验区,大豆、玉米在少耕基础上优化施肥,单产提高7%左右,农田耕作耗能减少20%以上,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水稻秸秆还田通过优化施肥和配套防病措施,单产提高7%~10%,综合效益提高10%以上,累计增加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该项目已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
项目负责人龚建平谈到,农业循环经济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概念,也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新增长点。农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氮磷钾和微量元素,是重要的有机肥源之一。秸秆还田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培肥地力,特别是对缓解我国土壤氮、磷、钾的协同关系,弥补磷、钾肥的不足,消除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净化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这项技术针对秸秆大量过剩,露天焚烧严重污染环境的现实问题,建立了大豆、玉米、水稻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模式,推广前景广泛。
(好诚)
《科学时报》 (2011-07-18 A2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