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晓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24 10:05:26
选择字号:
郑晓琳:回忆清华的老师们

 
□郑晓琳
 
毕业离开清华已经有很多年了。清华生活和学习的点点滴滴依然历历在目。想想我们95级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届,我们是最后一届读本科要五年的,也因此和96级一起毕业。虽然比96级多读了一年,但是我觉得能在清华多学习一年是非常值得的事。
 
我在普林斯顿读书这几年,有机会当了几次本科生的助教,也选修了一两门本科生的课。普林斯顿的本科生教育在美国算得上相当不错,这几年总是排名第一。但我个人认为咱们清华的基础教育也毫不逊色。
 
大一的时候,必修课都是那些基础课,比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时常几个系在一起上课。教高等数学的年轻老师好像是刚从数学系毕业不久,教起课来还有些羞涩,在黑板上写字很轻,说话声音也非常小。坐在教室的后面就跟看哑剧一样,听也听不见,看也看不清,我们班的女生又怯于向老师反映,只好每次老早跑到教室去坐到比较靠前的位置。
 
尽管如此,这位年轻老师对数学和教书的热爱却溢于言表,他时常会在每节课的开始和我们分享一些他最新悟出的理论。虽然我绝大多数时间听不懂,但也总能被他的学术热情所感染。
 
大一的下学期,教高等数学的换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女老师,她在西南联大毕业后就一直留校教书,教起课来也生动有趣,班上一大半同学的名字她都能记得住。上课的时候,大家都是全神贯注,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叫到黑板上去解题。那一学期是老师退休前的最后一学期,期末考试前的最后一节课,老师的儿子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参加他妈妈的最后一节课,还跑到讲台上讲了一番话,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却记得当时深受感动,觉得这么好的老师还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我深信那位年轻的高数老师经过几年的磨炼,现在在讲台上也一定是挥洒自如了。
 
从大一到大三,几乎所有教基础课的老师都那么认真负责,诲人不倦。他们辛勤的耕耘为我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最不能忘怀的是教我理论力学的李萍老师。我最怕学力学,而且又听到了一些有关这门课有多难多难的传闻。但是理论力学又是必修课,没办法,只好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开始上课。前半个学期,我学得相当吃力,应该是根本没入门。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以后,李老师按照考试的成绩把学生分成几档,我理所当然地因为刚及格的成绩被归入了濒临危险一档,想着这门课要修一年,心情自然十分沮丧。但没想到李老师把学生分档并不是为了吓唬我们,而是为了能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我也因此有幸地得到了李老师更多的辅导。
 
一晃期末考试就到了,李老师有个习惯,她非常急于知道我们学习的情况,所以在考试的时候她就会开始看我们答题的情况。李老师绕着我的位子反复走来走去,好像恨不得要告诉我什么似的。考完试,李老师一把拉住我遗憾地说,你通篇卷子答得都很好,可是偏偏有个正负号搞反了,拿不了满分真遗憾。我当时真是佩服老师的阅读速度,但最重要的是被她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和良好愿望所感动。
 
但这些都不是我怀念李老师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学理论力学第二学期的时候,这天刚好是三八妇女节,李老师一改平时朴素的打扮,做了头发还化了一点淡妆,显得格外年轻。我吃惊地上完一堂课,没想到李老师课后让全体女同学留下来。接着李老师从袋子里拿出一把大白兔奶糖,分发给女生们来庆祝这个节日,李老师还和我们女生分享了许多关于学习、爱情和事业的想法,就像妈妈和女儿聊天一样。一名平凡的女教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作为学生的我,还能奢求什么呢?
 
就这样,前三年很快就过去了。到了大四大五,基本上都是专业课,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从高年级那里听来的传奇老师,心里也就多了一份好奇和渴望。
 
系里有一批年长的老师,他们保持着严谨求实的学术作风,教起课来一丝不苟。比如说教叶轮机械原理的段秋生老师,为了保证我们上课时能注意力集中,要求我们记笔记,他还定期把笔记收上去认真审阅以便检查我们听课的情况。在暑假的时候,他还要求我们去发电厂实习几周好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在实习结束的时候,我们需要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来汇报我们的收获。
 
系里年长的老师不仅学术严谨,而且还勤奋好学。蒋滋康老师是我大学室友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那时蒋老师已经退休了,可是听我室友说蒋老师经常抱着一本计算机的书自学VB编程,令我十分佩服。
 
系里还有许多从国外回来的年轻老师,他们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就拿彭晓峰老师为例,当年他教我们工程热力学,他总能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讲解复杂的理论,本来是一门让人头疼的课,经他一讲解,学起来觉得格外轻松。课上还时常穿插一些他在国外的见闻,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彭老师的科研结果也经常被国内外的同行所引用。
 
所有老师当中,我最感激的是陈佐一老师。陈老师是我的毕业设计导师,我在大四下学期开始在陈老师组里学习。陈老师推出的振荡流体力学理论,不仅闻名于海内外,还被成功地应用到各种实际问题当中,比如火箭的氢气泵设计、电厂事故分析等等。陈老师还十分关心组里的学生,关心我们食堂的伙食状况,经常把我们叫到他家里去补充营养,组里的学生有什么困难,陈老师也总是慷慨解囊。一直到现在,我依然庆幸自己曾经有过这么好的导师。
 
刘红老师那时还是陈老师的博士生,她经常教我一些编程的技巧,为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哈佛的校徽上画有三本书,两本是正常的向上翻开,另外一本是倒扣在桌子上。一种理解就是人不仅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从这本倒扣的书上,也就是你周围接触的人身上学习。我想这也正是清华给予我的最宝贵的财富,她不仅给了我广博的知识,还展现给我一群最值得尊敬的老师们。
 
(作者系清华大学1995级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6-24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