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开复旦,一晃五十年了,五十年前我十七岁时,在中南海怀仁堂以优秀中学生代表的身份受到毛主席接见;五十年后在芝加哥,作为华裔科学家代表受到胡主席接见。这其间的五十年,可以说是‘风风雨雨,九死一生’啊。”2011年6月16日晚,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物理学家、复旦大学校友吴为民教授登上砺志讲坛,以他在复旦的起航作为开场白,感慨中带着几分诙谐。
其间的五十年,吴为民教授经历了六个非同寻常的“第一”: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天;1988年中国第一台正负对撞机正式运行,J/ψ粒子在中国的第一次观测;1986年夏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内,中国第一封email的发出……这每一个足以让中国为之自豪的历史事件,他都是亲历者。此外,他还是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一位没有国外学位而取得永久物理学家位置的华裔科学家。他自谦道,是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为他提供了绝无仅有的舞台。
基础研究是文明强国的文化
“我首先想阐述基础研究为什么是文明强国文化的原因。”吴为民教授回忆道,促使他思考,并把基础研究作为一个文明强国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源于二十年前,当他刚刚进入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工作,听到其创始人威尔逊在1969年国会作证时的一段名言。威尔逊如此形容这个耗资百万的实验室:“这个项目,不能直接对保卫我们的国家有帮助,而是使这个国家更值得被保卫。“我找不到任何别的语句,比这一句话更精辟的描写高能物理作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吴为民教授说。
“人为什么活着?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或者换个方式说,什么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呢?”面对吴为民教授的发问,聆听讲座的同学们静默思索,鸦雀无声。“现在基础学科的地位和从前大不相同了,现在盛行的是,用力气挣钱挣小钱,用才华挣钱挣中钱,用钱挣钱挣大钱。学生们对搞研究的兴趣也减退了。”
“但是,”吴为民教授说,“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夜空是黑的?为什么事物的存在就是以他们现在的方式?我认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会问问题。”对世界万物的思考、对知识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以及孜孜不倦的寻求所有问题的答案,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推动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基础研究到底为何被称为文明强国的文化呢?接下来,吴为民教授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人们只有对自然规律有了基本的理解,才有可能发现其应用的规律。“举个例子,人们不知道E = mc2这一重要的质量与能量转换关系,不知道某些原子核,例如铀,可以产生裂变从而释放能量,那么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完全不可能的。”吴为民教授说。第二,基础研究开发与应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技术,例如超导,低温,快电子学,光导,网络,计算机等等,从而使其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中国的第一封E-mail的发出是最好的例证。第三,由基础研究所需而产生的附带设施及产品,可以直接用于造福人类的各种技术中,例如费米国家实验室的中子治癌中心等。
吴为民教授最后总结道:“基础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文明社会的文化修养,也是文明社会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成为一个文明强国的基石,我想引用威尔逊先生说过的另一句话,We produce nothing but knowledge.”
美国有一些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
“前些年流行的论调是美国要向中国学习,今天,我想着重讲,中国应该向美国学些什么。”作为一名杰出的华裔科学家,吴为民教授对中国和西方的了解相对比较深刻的。
吴为民教授首先提到的,是学术自由与学术平等。他回忆起自己的学术生涯只有唯一一篇受到他自己完全认可的文章,题目叫《子与电的联想》,是他还在复旦大学求学时所写的。那篇文章试图提出并探讨质子、中子、电子的组成,既不是学术论文,也不是研究成果,故称为“联想”。师长对文章的反应,有的冷漠,有的鼓励,但文章最终没有得到发表的机会。
多年后回首这篇从未发表的文章,吴为民教授发现其中包含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创意,即当时已知的“基本”粒子,其实并不基本。它们是由最基本的物质最小单位“子”与“电”组成。可以用这两块积木,搭出其它的粒子。依他看来,就凭这一个创意,就足以成为超越其余一百多篇学术论文的文章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篇在没有任何学术交流环境下,年仅十八岁,刚刚进入大学时所写的文章。
吴为民教授颇为感触地说,人们在报刊杂志上经常讨论,为什么在中国本土上,迄今没有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他看来,在当今的中国,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仍然不够健全,严重妨碍了年轻人的创造性。吴为民教授语带幽默道:“我的老师,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教授给我讲过,要想获得诺贝尔奖,一是要在年轻时做过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二是要活得足够长。”他呼吁所有的年长老师、科学家与教授们,给年轻人更多的学术民主与自由,更多的创想空间,哪怕是异想天开。如果有这么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有着这么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的文明古国,别说是一、二个诺贝尔奖,中国成为产生许许多多的诺贝尔奖的大国,也是完全可能的。
接着吴为民教授谈及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重要性。他说,这似乎很简单,毫无异议,但实际上,并不如此。任何事情,真假是最根本的,对错则是可以争论的。对任何事物,只要是事实,你可以不理解,可以不赞成,但不能去否定真假,更不能乱扣帽子。在中国,这一点还很脆弱。他娓娓道来两个小故事:一个会用手识字的小男孩和一个能够在一分多钟内,把一百位数字心算开十三次方的荷兰人。这些亲身经历让他对某些人乱扣“伪科学”帽子的行为很不赞同。吴为民教授说,这些都是事实,不是魔术,人类不懂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能对此一概妄下定论。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就是要多问为什么。
艺术是科学之美的表述
“我问了那么多问题,其实,有一个问题,是最难回答的: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换句话讲,是不是世界上任何事情,人类迟早都能理解?”谈及此,吴为民教授又向同学们阐述了他心目中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科学,是能不断被重复证实的事实与规律;艺术,是世界万物美的表达方式。在他看来这二者的辩证统一,就是:基础研究是文明强国的文化。
“最正确的,往往是最简单的。”吴为民教授说。最后,他向观众们介绍了他的好友、今天特地出席砺志讲坛的嘉宾——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女士。吴教授作过一首长诗,题为《两根弦的宇宙》,为其配曲者正是马晓晖。艺术正是科学美的表述,吴教授谈到。
“这是我叶落归根的第一个报告,有些伤感,但和这么多年轻人在一起,我又感到无比的快乐。”吴为民教授笑着结束了他的发言。这之后,马晓晖女士上台为观众了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二胡表演,在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也积极地和吴为民教授进行着交流,时不时爆发出赞许的笑声。报告厅外,刚刚停住的梅雨带来丝丝凉意;报告厅内却涌动着一股真挚的暖流。吴为民教授的报告,仿佛一股清泉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对未知的好奇、对世界的探索,这是人类永远无法抗拒的科学的魅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