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平原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1-6-13 9:48:30
选择字号:
北大教授陈平原:中国大学走向国际不代表迈向一流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陈平原
 
当今中国,如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了官员、民众、校长以及教授们念兹在兹的热门话题。面对铺天盖地且绝对“政治正确”的国际化论述,我倒想泼一泼冷水——“走向国际”,并不一定就是“迈向一流”。二者之间,确实有某种联系,但绝非同步,有时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
 
不同学科的国际化,步调很不一致。自然科学全世界评价标准接近,社会科学的学术趣味、理论模型以及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较容易接轨。最麻烦的是人文学,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论述都跟自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联系,很难截然割舍。人文学里面的文学专业,因对各自所使用的“语言”有很深的依赖性,应该是最难接轨的了。文学研究者的“不接轨”、“有隔阂”,不一定就是我们的问题。非要向美国大学看齐,用人家的语言及评价标准来规范自家行为,即使经过一番励精图治,收获若干掌声,也得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过于委曲求全,乃至丧失了自家立场与根基。
 
曾听一位著名中国大学的校长说:美国有汉学系,我们为什么没有?我们也要办一流的汉学系。初听此言,啼笑皆非——本国语言文学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岂能同日而语!不过,这位校长并不美丽的“误会”,倒是说出一个可怕的事实:今天的中国大学,正亦步亦趋地复制美国大学的模样。举个例子,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在奖励用英文发表论文,理科迷信SCI,文科推崇SSCI或A&HCI;聘教授时,格外看好欧美名牌大学出身的;至于不少教育行政官员,更是唯哈佛、耶鲁等马首是瞻。具体到大学校园,大清早,你到清华园或未名湖边走走,书声琅琅,全都是英语,目标很明确——毕业后赴美留学。这就难怪,家长们恨不得从小学、中学起,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去。
 
“海龟”与“土鳖”,本就各有各的强项;可目前的制度设计,明显偏向于英语水平以及舶来的学问。至于是否洞察中国国情、能否贴着大地思考、有无介入社会改革的意愿与能力,很难一眼就分辨出来,也显得不太重要。于是乎,号称“精英”的北大、清华毕业生,纷纷打起铺盖,以进入美国大学研究院“深造”为首选。
 
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最好的学生留在国内,最好的教授也在国内——找工作时,美国博士一点都不占便宜。中国的大学,有此自信吗?恕我直言,改革开放30年,今日中国学界,若讲独立性与自信心,不但没有进步,还在倒退。
 
与其像目前这样鼓励出国念学位,还不如像北大校长宣称的——筹集经费,让每个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有出国访问、短期进修或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如果连清华、北大都无法创造条件,留下自己的好学生,期望中国大学挺直腰杆,那是很不现实的。我的感慨是:中国人借鉴西方,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经一百多年了,应该追求教育独立、学术创新,而不是回到“留美预备学校”的境地。对于大学,既要有国际视野,也要有本土情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