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29 8:56:07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科学期刊肩负文化与精神使命
 
科学期刊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而来,目前科学史学家通常认为1665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创刊,标志着科学期刊的正式诞生。
 
此时,近代科学史上最古老、最有影响力的学会之一——英国皇家学会,不过才成立5年的时间。1666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等在《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上发表了关于输血的论文,这篇文章介绍的是狗与狗之间输血的研究成果,不久有人进行了羊血输入人体的实验。但成熟的输血技术直到200多年后才发展起来。
 
今年是皇家学会350周年庆典,在为此制作的宣传网站上,《皇家学会哲学汇刊》及《皇家学会会刊》在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被凸显出来。
 
从牛顿的光学原理,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到布拉格的X射线晶体学,到DNA双螺旋的发现。345年来,皇家学会的刊物见证并推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科学史学家王扬宗,在评价科学期刊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的价值时表示,发表见证时代进程的科学成果,是一个期刊直观的贡献;而更重要的是,从诞生之日起,一份科学期刊就承载着凝聚科学共同体、促进科学共同体健康发展、推动科学共同体的自主与公平的作用。
 
尽管科学组织通过举办一些学术活动,起到凝聚科学界同仁的效果,但定期出版刊物,对团体凝聚力的作用会更大一些。前沿成果的发表,对科研活动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从西方科学史上看,科学期刊与近代科学几乎同步发展。而我国近代科学起步较晚,科学期刊的起步也相对滞后。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自然科学期刊——《格致汇编》,这是以介绍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
 
1915年1月,留美学生创办的《科学》月刊在上海问世,这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一份科学期刊,以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念为主,经过几度停刊复刊,一直延续至今。
 
医学、地学是我国近代发展较早的学科,我国最早的专业科学期刊也诞生于这两个领域。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现代科学进入全面起步阶段,大量的专业学会成立并壮大起来。很多专业性刊物,如《中国化学会志》、《中国物理学报》、《中国数学会学报》等都是当时创办起来的,刊登用英、法、德文写作的论文,为交流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水平的提升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些学术期刊面临整顿与改组。由于大多学会归属到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这些期刊也相应归中国科学院管理。前面提到的《中国化学会志》此后更名为《化学学报》,并改为中文刊物,影响了我国科学成果的国际交流。
 
60年前,《中国科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当时创办这份刊物的宗旨之一,就是要加强国际交流。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乐回忆,当时《中国科学》主要并不是自由投稿,其稿件来源,大多是由各学报、科研院所、大学推荐而来的优秀论文。
 
当时的《中国科学》只有外文版,而外文又不仅限于英文,根据论文作者所擅长的不同语种,在同一期刊物中,可以会集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不同语言。
 
王扬宗说,这种语言模式,是早期科学期刊普遍采取的模式,《皇家学会哲学汇刊》等早期科学刊物也是不限于一个语言种类,作者可以以各种语言投稿,而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学术期刊也沿用这种模式。
 
当年的《中国科学》可以说会集了我国最高水平的学术成果。经历“文革”后,《中国科学》于1973年复刊之初,“由于‘文革’中科研停顿,优秀的科研成果很少。”杨乐说,“复刊后的《中国科学》,开始时一季度才有一期各学科的综合本。”至今,杨乐还记得,由于数学研究较少受研究场所、经费的限制,“文革”期间少数数学家愿意并有机会私下从事科研活动,因此,在复刊之初的《中国科学》上,数学方面的论文占了较大比重。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当年老院士邹承鲁提出了“优秀的科研成果要拿出去,到国际舞台上去拼搏”的观点。
 
杨乐说,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邹承鲁的本意是好的,具有时代性意义。然而,近些年来,这种观念绝对化、片面化,特别是政策化后,对我国科学期刊是一种“打击”。
 
在探讨科学期刊对科学发展、对国家的意义时,王扬宗以科学史的视角分析认为,科学期刊在“成果展示与交流”之上负载着更深层意义。
 
在回答中国要不要一份代表国家水平的科学期刊的争议时,王扬宗认为,回答这个问题,要先问“中国要不要为世界科学作出贡献”的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地位的提升,毛泽东当年提出的“中国要为人类作贡献”的使命感,也会不断增强。
 
从科学期刊与科学共同体的关系看,一份科学期刊,在共同体内部不仅承载着学术交流的使命,它更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认可与评价,并引领共同体走向制度的完善。
 
近10年来,我国科学体制在探索中前进,目前科学体制改革面临进一步深化的任务。而科学期刊,往往代表着科学的自主与公平,增强期刊影响力,也是在体制不够健全的时候,推进科学自主与公平的有效途径,并可以进而推动我国科学体制的健全。
 
“科学不仅仅是一项成果,或者某种知识,它也是一种文化与精神。”王扬宗说,成熟的科学期刊,就是这种科学文化和精神的代表。随着中国科学的发展,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成熟,中国必然会面临为世界文化作贡献的使命,一份代表中国的科学期刊,将是实现这种使命的一个理想载体。
 
《科学时报》 (2011-3-2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我国地震工程领域首个国之重器通过验收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