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明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21 8:41:26
选择字号:
还中国式就业以尊严
北师大发布《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

“用工荒”的发生,让企业开始重视软环境的建设问题。图为浙江某地求职者在浏览招工信息。
(新华社供图)

富士康密集用工,导致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图为富士康在贵阳招收的员工。
(新华社供图)
 
一直以来,失业率、中小企业招工难、“蚁族”、富士康等热词,在公众思维中并没有与低水平的就业质量相关联,因为这是一个很久以来被忽视的问题。
 
一个好岗位,能够让劳动者通过体面的劳动获得恰如其分的报酬,这是成为“一份真正的工作”的基础。此外,让劳动者从中实现充分的自我价值,是社会分工赋予人的一项基本权利。
 
本报记者 黄明明
 
北京师范大学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撩起了“就业质量”这一话题。
 
根据该报告,如果用百分制考量,2007年全国就业质量平均得分仅为33.23分,2008年也只有34.81分。
 
毫无疑问,中国就业质量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颇有意味的是,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在了解到这组数据后表示,这三十几分的数据对外公布将产生不好的社会影响。在他看来,在经济和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如此差的就业质量,是没法交代的。
 
不过,这一不及格的平均分并没有引起舆论过多的关注,媒体和公众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了区域间的排名上——北京第一、上海第二、天津第三。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中国的失业率、中小企业的招工难问题、“蚁族”现象、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资冲突事件……都曾一度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不过,鲜有人去把这类和就业相关的热点事件与“质量”相挂钩。
 
政府是一个例外,它必须前瞻性地关注这一话题。如今,“提高就业质量”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视野。
 
此次报告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赖德胜,以及劳动力市场就业方面的专家和官员日前共同预警——就业质量高低关系到中国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提高就业总量的同时,更应关注就业质量的提升。
 
一个被正视的话题
 
“这是一个很久以来被忽视的、正在被正视,而且将会被重视的问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副司长王亚栋用了一个递进句,彰显了这一话题的重要。
 
就业质量最早以“体面劳动”的概念走进中国政府的视野源于一次争论。
 
2004年,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人力资源部共同举办中国就业论坛的前夕,双方共同起草北京共识时意见就不统一。
 
王亚栋追忆,当时国际劳工组织要求把体面劳动写入论坛宣言中。“但我们认为,中国主要要解决的是就业岗位的问题,下岗失业人员连岗位都没有,何谈体面。”
 
后经过双方磋商,达成共识——就业不仅是要给劳动者提供一个岗位,更应该是个好岗位,一个真正的工作,他能从中实现自我价值。
 
国际劳工组织就体面就业的概念给予了详细的解释:体面劳动有四个支柱,第一是就业促进,第二是权益和劳动标准,第三是社会保护,第四是社会对话。
 
有一句话让王亚栋至今记忆犹新,“就业是劳动者个人谋求发展,为家庭和子孙带来幸福,走向美好生活的一个意境和途径”。
 
在2004年5月的北京共识中,就业质量以“体面劳动”这一概念被提出——这是在中国文件上第一次出现。
 
此后,“公平就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上作为专门章节出现,也得益于此次铺垫。
 
2005年,当时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会同发改委、财政部、全国总工会起草就业促进法草稿,专门提出一章关注公平就业。
 
“我们提出要关注就业质量,关注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情形。” 王亚栋表示。
 
当时也有很多争论,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确实存在很多就业歧视现象,但如果写到法律中,由于缺乏工作基础和手段,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具体实施起来没法解决实际问题。
 
“尽管当时各方面条件都还不成熟,但是我们还是把公平就业的旗帜先举了起来。” 王亚栋感叹。
 
当光靠讨论解决不了问题时,负责起草的人员把就业公平的章节拿到国务院法制办,后又报到全国人大法工委。
 
2007年6月,全国人大法工委在征求全民意见后,确定了把公平就业的内容加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才有了现在的公平就业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出台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中的乙肝受歧视问题、外籍艾滋病患者入境就业等问题反映非常强烈,有关专家对一些专项问题也制定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王亚栋表示。
 
正是通过反就业歧视,中国的促进就业公平往前再进了一大步。
 
直到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体面劳动首次出现在了党中央、国务院的文件中。
 
失业率不是根本
 
对就业质量的考量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界定。此次报告首次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引入学术界。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提出对“体面劳动”的定义,即通过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及维护劳动者基本权益,以开展政府、企业组织和工会三方的协商对话,来保证广大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有尊严的条件下工作。
 
此外,欧盟基金会对就业质量有四个维度的理解:就业稳定性、健康和福利、技能的发展、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宋丰景表示,就业质量涉及就业者主观感受以及客观环境等多方面。可以肯定的是,虽然中国目前达不到体面就业的水平,但如果仅仅把国有企业的高福利、政府机关的稳定性作为高就业质量模式来复制,这种做法是没前途的。
 
此次报告在结合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就业质量的6个指标体系,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态、劳动报酬、社会保护、劳动关系。
 
赖德胜指出,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就业质量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就业机会不均等,就业歧视问题严重,工资增度较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仍不全面且保障水平不高,劳资关系问题突出等都是就业质量不高的表现。
 
此外,对中国失业率的解读似乎能从就业质量中找到答案。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际,反映宏观经济变动,特别是反映就业和失业形势的宏观指标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2009年公布的失业率为4.2%,而这一数据曾一度引起争议。
 
多年从事失业率数据统计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科所研究员赵立卫表示,每年的失业率数据统计都是非常认真和负责的计算,但数据与欧美比相对较低。
 
对于这一数据的不解,赵立卫曾与赖德胜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曾反复交流,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从统计学、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这一计算数据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中国目前就业方面最根本的特点不是失业率的高低,而是就业质量不高。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认定为就业的标准衡量,我国的实际失业率是非常低的,但这并不意味我们的就业质量高。问题是,中国人的就业还在贫困线上,就业不稳定、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工作中的穷人大量存在的问题很突出,这个题目的研究确实很重要。” 曾湘泉解读。
 
宋丰景亦表示,从人伦角度、社会学角度去评价,中国确实处在一个仅仅为了生存而就业这么一个状态。没有质量的就业数量是没有意义的。
 
事关经济增长方式
 
而今,业内专家共同呼吁的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以数量和速度为就业取向的现状一直存在。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政府应将更多的视线放在就业质量上。
 
“当前民工短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就业质量太差、工作条件太差、工资待遇太低、劳动环境太恶劣,可以说缺工企业90%以上是就业质量差的问题。”王亚栋指出。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存在相当严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质量的问题。
 
“当我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的整个外部发展环境,特别是融资问题时,就业环境、就业质量问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关注。”王亚栋表示。
 
“中国就业质量低有其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人口众多以及以农业为主的情况下,为了保持稳定,对于就业的安置是很现实的问题。”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主任赵云城表示,如今,在社会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过去的增长方式已经不可能持续发展,就业质量的提出非常有意义。
 
从国际发展趋势上来看,衡量就业质量最综合的指标是就业正规化。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指出,在欧盟的一些国家,就业正规化率可达80%,甚至超过90%。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其就业越是稳定、越有保障,劳资关系各方面都比较和谐。
 
“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实际上就是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和就业不断正规化的过程。”张车伟强调。
 
“十二五”就业质量优先
 
工作中的穷人——这类人的生活和命运能否得到改善?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中国政府必须扮演重要角色。
 
过去10年,中国超额完成了“十五”、“十一五”的就业指标,但这仅是就就业数量而言。
 
一个比较好的趋势是,在当前这一阶段,就业质量问题越来越走进政府的视野。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劳模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提出,“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赖德胜指出,这是官方第一次把就业放在优先的位置。“政府的这个转向有很多背景。这也意味着该理念被纳入了中国未来发展战略,人的价值和工作质量会被更加重视。”
 
“现在看就业问题,不应把就业仅仅看成是一个岗位,更看中的应是一份工作。”王亚栋表示。
 
真正意义上的“体面劳动”
 
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
 
体面劳动是指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其核心是促进实现工作中的权利、就业平等。
 
体面劳动具体包括足够的劳动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足够的社会保障、公平对待与被尊重、社会对话五个方面。
 
劳动报酬
 
足够的劳动报酬须保证工人不必以大量的加班来维持生活,不光能保证身体健康,也能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合理调剂。在中国,工资跟上GDP是体面劳动的底线。
 
工作环境
 
不光工作要在工人身心能够承受的范围,更要对工人有足够好的劳动保护。简言之,生产必须在不伤害精神和肉体的前提下进行。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不能只停留在基本的医疗、养老和工伤等社会保险上,还应涉及失业救济、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
 
公平对待
 
全社会需要通过努力,重新树立尊重劳动价值的观念。其中,逐步消除对城乡户籍、本地和外地的区别对待等尤为迫切。
 
社会对话
 
这是常常被忽略的劳动者权利之一,提供畅通的社会对话渠道是保障体面劳动的前提。
 
《科学时报》 (2011-11-21 A3 深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