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杨泊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10 8:25:23
选择字号:
周永家:“大海画家”的“大美”之道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杨泊宁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演变,无不是构建大美的精神家园,提升大美之观道。”将美学推崇至人本之科学,以画家视角观沧海之澜汗,瞻鹏举之鸿志,得“大美”要领,认为“大则美则强,小则丑则弱”。站在美学高度把握世间脉络,俯瞰艺术与科学,阐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慨陈军事海防之得失,透析背后的美学内涵。如此繁复的内容,却被周永家用率性豁达的语言浓缩在名为《美学·科学与艺术》短短15分钟的主题演讲中,举重若轻,仿佛置千里江山于斗方之间。
 
周永家,中国海洋大学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第二单元“艺术之源”的主讲人之一,著名军旅作家、全国美术家协会第三届理事。
 
周永家认为,科学和艺术都是将为人类造福作为自身的价值存在。无论是提供精神食粮还是创造物质财富,使人受益的过程本身就是美的。“美”便是科学与艺术之间有机的联系,故从美学高度审视艺术、科学便成应有之义。“人的一切行为、一切事业的成功都属于大美的状态,所以我的演讲会以美学为纲领谈科学、谈艺术。”此外,“科学是理性对待客观世界的认知、诠释、验证和创造,艺术则是属于感情性的,展现法规、法德及语言符号形式美的构建,与科学是同步的、交融的。而美学,是人类文化的载体,集科学与人文于一身,是科学文化和艺术含量的总合。”对三者概念的深刻认识,也是周永家确定此次演讲主题的重要原因。
 
与“美”打交道,展示美,研究美,是艺术家为人所羡慕和尊敬的重要原因。用美学的眼光打量世界,从自然之美中寻找创造灵感的源泉,也成了艺术家特有的思辨方式。自少年从戎成为一名鱼雷兵,周永家便与海结下不解之缘。大海的博大雄奇令他钦佩,大海的变幻莫测则成为他无穷无尽的艺术创作源泉。从享誉中外的“大海礁石皴”到近年来的“大海符号”,长期以海洋为主题进行创作不仅为周永家赢得无数赞誉和“大海画家”的名号,更对其思想乃至人生产生深远影响。“个人的气质与海洋的气质渐渐趋同,所以我要去表现大海。”“大海的广袤无垠,大海的波澜壮阔,这本身就是大美的精神。”由“大海”体悟到“大美”,用“大美”的理念去表现海洋乃至万事万物。一个“大”字,彰显军人气魄,更是周永家“海性”的最好注脚。
 
兼具军人和艺术家双重身份的周永家,在被问及如何在秩序和自由之间找到均衡时说道:“其实不管是哪里的艺术家,其内在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追求艺术。作为一个部队艺术家,我的生活空间就是大海。”从大海的世界中悟出生命之气,进而构建大海艺术空间,把握艺术与生活的契合点。与海同构,成为周永家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身为国家一级画师的周永家,却从未读过一天的艺术学院。自学成才的他却坦言对有机会就读于高校的学生十分羡慕。他说:“任何事业都要以一定文化作为底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打不了胜仗的,没有文化的人是愚蠢的。”
 
以“大美之道”审视人自身以及社会的发展,周永家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在对自己多年经验进行浓缩和整合之后,他最终在演讲台上对所有海大学生提出成功的五点要素:天才、勤奋、志趣、机遇、大美的迎合力量。在个人精神素养受到忽视、人们越来越“小”的当今社会,周永家的“大美”之道可谓一剂良方。
 
《科学时报》 (2011-11-10 B3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第一颗被证实有大气层的行星出现了 听导师的话,毕业论文答辩这样准备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