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新美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5 8:02:00
选择字号:
专访留日在读博士阿溟:在边角余料中反思科学

《科学的边角余料》,阿溟著, 重庆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今天,科学已经成为人类解释世界和自身的答案和手段,但它究竟给我们带来什么,却没有答案。从事医学研究的留日博士阿溟,在面对科学日益使人疯狂的世界,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角度冷静而严肃地提出了对科学的种种质问和告诫,写出了这本《科学的边角余料》。
 
作者结合国际最新医学及生物学成就,从生理角度解释种种社会热门现象,如:减肥、男女性格形成及性取向、癌症、安乐死、药品检查等;从社会学角度反思人类由来、生与死、人类机体进化与退化所带来的得与失、科技进步与人类良心、作为生物物种的人类生存法则等。
 
这是一本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糅合一体的书。然而,在这本书中,你不会看到科学惯有的骄傲姿态,也不会看到以科学之名,嬉闹杂耍挑逗读者,贩卖科普的文字。这些文章都是严肃的,冷静的,并且恶狠狠地逼迫你也会思考个不停的。
 
□受访者 留日在读博士 阿溟
 
采访者 本报记者 杨新美
 
《科学时报》:在《科学的边角余料》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边角余料都是“猛料”。为何书中这些看似边角余料的东西就是“猛料”?
 
阿溟:所谓“边角余料”是因为我写的并不是科学研究本身,也不是科学的主体,而是在探索科学中存在的与伦理、与哲学之间的问题,所以,自然只是边角余料。
 
说它是“猛料”的原因是,这本书的基本方向是从根本上质疑科学的许多问题。如科学虽然进步了,用胚胎改造,更改基因等方法 ,解决了实质性的人类的一些疾病,但是却挑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科学时报》:《科学的边角余料》实际上是一篇篇小文,你却将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文章用“生老病死”串联成几组篇章。这样划分是什么样的“用心”?
 
阿溟:写作过程中,突然觉得目前的科普文字,大部分都只是在叙述科学知识、技术层面的大众化,而与人文科系的联动思考很少,特别是哲学。自己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思考得最多反而是这些多学科的联动性问题。因此,在写这些短文时,我想让这种联动性更直观地体现在其中,于是便取了佛教的“七苦”,用生老病死来划分科普文章。
 
《科学时报》:区别于其他同类型科普书籍的是,书中不仅阐释了科学技术,而且有着自己的反思。能从中找到“科学究竟带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吗?
 
阿溟:如果你是期待从这本书中找到有关科学、有关人类的答案的话,你要失望了。因为这本书不是旨在告诉你答案,而是告诉你思考的方向。我希望通过开动我有限的思考能力,为大家寻找到科学界的种种让人无法解释的疑问,然后共同思索。你会看到一些有趣的现象,一些让人头痛的问题,看到科学和人文的界限变得模糊,看到来自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对于科学的质问和告诫。
 
《科学时报》:目前,科学面前有这样一幅画面,即大众听着“功力深厚”的科研人员解读科学,同时将反思科学也抛给科学家。而你通过这本书传达了一个观点,每个人都应该反思科学,而不是只置身事外。
 
阿溟:是的。事实上,科学成为进步的力量,被人类社会普遍认可之后,已经发展成了近乎宗教一般地被人们盲目崇拜。我写这本书的另一个目的也是希望人们正视科学,意识到科学很强大,但也有其不可为,甚至有因其发展而造成的人类社会的混乱。你将这些交给科学工作者,他们是很难反思的。那就像你让传教士咒骂上帝一样。
 
作为大众,我希望人们看待科学时,能够真正地跳出来,去客观地看待一项科学发明所能带来的后果。这个意识非常重要。有这样一个意识,你就会去主动寻找更加全面的关于这个科学成果的评价。
 
《科学时报》:日本的民众又是如何看待科学,是否也参与科学或甚至反思?日本科学家如何对待科普工作?
 
阿溟:这个问题很好。不得不承认,身处日本,或说身处国外,也给予了我写这本书的一些动力。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国内科普热,却没有一本像《科学的边角余料》这样探讨科学与其他学科联系,反思科学带来的问题的书呢?因为,科学的狂热通常是和生产力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
 
当一个国家在疯狂发展,那么势必会推高科学存在的价值,而很难去反思它的问题。而西方国家经济进入衰退,人民当然也了解到科学的价值,但是同时他们也看到科学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反思科学,或者说面对一项科学进步,人们更多地是审视而不是崇拜或者粉饰,这样的态度是西方国家人民现今的普遍现象。
 
但是,显然,科学的先进性,不可置疑,依然是西方国家领先于中国。那么为什么?为什么人们面对科学呈现的是审视,甚至是质疑的态度,却依然保持科技的先进性?虽然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态度给科学界更多的压力,让科研工作更踏实,让科学家们不敢轻易地用科学的大旗去愚弄大众。因此,科学发展反而更加充满活力,更加谨慎地前进着。
 
《科学时报》:日本大学里的科研生活和国内有什么不一样吗?
 
阿溟:科学研究上,感受最深的是相对国内,科研环境要好一些。我指的并不是设备之类的硬条件,而是社会舆论给予科学界的评价相对客观。其实,科学研究既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组织,也不是怪人组合的集中营。能够以平和和冷静的态度去认知科学研究。科学本身才能在一种祥和和不失活力的情况下去进行。这一点,事实上是非常重要的。
 
《科学时报》:9月9日,你在豆瓣里留言说,会沉寂一段时间。为什么?今后还会继续写书,如小说或科学、科幻类的畅销书吗?
 
阿溟:与其说是沉寂,不如说是需要一段安静地寻找自我的时间。近一年以来,我的状态都属于在风风火火地奋斗、前进。正如四季更替,人生也不可以一直保持着夏天般的火热,需要一个机会,让自己内心冷静下来,反思,审视,确定自己并没有在一路狂奔的过程中走错了道路。
 
当然会继续。或者说从未间断,我个人写作的范围很大,小说已经出版过一本,同时也在写着新的东西。科学方面的,由于这本《科学的边角余料》市场反响很好,证明了我这样的探索,实际上是得到了读者的赞同和支持的,接下来我可能会继续写《科学的边角余料》,继续探索有关科学其他领域的现状以及值得思考的问题。
 
《科学时报》 (2011-10-25 B4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