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俊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1 8:00:18
选择字号:
中科院国际合作:携手跨国企业 把握创新脉搏
 
□本报记者 郝俊
 
当前,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须经由技术创新来驱动,这一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而在亟待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中国,科技成果的有效产业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与众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展开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和机遇。
 
一方是代表最高科技水平的科研国家队,另一方则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当中科院携手跨国公司,双方能够擦出怎样的火花?
 
攻克世界难题
 
在航空制造业,钛铝合金发动机叶片的净尺寸铸造,曾被看做是世界性难题。美国通用电气(GE)等国际知名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公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未能取得突破。
 
钛铝合金的密度是镍基合金的一半,应用于涡轮叶片,可使得飞机发动机部件大幅减重,从而提高燃油效率。然而,由于钛铝合金在生产条件下难以铸造成型,以往不得不采用铸造出加厚毛坯再加工出叶片的制备方法,工艺成本极高。
 
另一方面,航空发动机涡轮部件的材料加工技术,一直作为技术核心掌握在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手中,成为阻碍我国航空制造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2007年,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与世界著名航空发动机公司——英国罗罗公司(Rolls-Royce)开展合作,共同研发钛铝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技术。依托金属所长年以来在合金材料和精密铸造制备技术领域的研究积累,在罗罗公司对新技术需求的强力牵引下,双方的联合研发很快便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2008年7月,金属所研究员杨锐领导的团队,攻克了钛铝合金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完整成型的技术难关。随后,又于2009年12月成功解决了消除叶片表面疏松的技术难题。
 
中科院金属所团队研制的钛铝合金叶片,通过了罗罗公司的振动疲劳试验,疲劳寿命达到设计寿命的2倍以上。此后,金属所与罗罗公司就钛铝合金叶片制造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
 
国际同行对此评价:这标志着双方掌握了合金成分与微观组织控制、性能稳定性和铸造加工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011年6月,英国罗罗航空发动机公司在沈阳举行仪式,向中科院金属所颁发钛铝合金供方质量认证证书。金属所由此成为全球首家通过罗罗公司该项认证的机构。
 
罗罗公司铸造技术全球首席专家Paul Withey表示,金属所开发的钛铝无余量精密铸造技术创新性强,具有制造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迈入国际市场
 
世界难题的突破,也并非一朝之功。此前,杨锐团队长期从事金属间化合物相变、钛铝合金设计、凝固片层组织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已先后取得多项原创成果。深厚的研究积累,为合作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寻求与国际企业合作之前,对研究院所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一直以来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科学家有了成果以后,不知道能用在哪儿,也不知道如何推广。”
 
在谈及与国际跨国企业进行合作,从而推进技术转移转化的重要性时,中科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吕永龙指出: “我们不仅需要跟国外科研机构和大学进行合作,共同产生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我们的成果推向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
 
与罗罗公司携手攻破产业难题,是中科院通过国际合作,在金属材料科学等传统优势领域,成功实现技术转化的典范。而在近些年兴起的前沿热点领域,同样在国际合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例如,基于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院所在煤制天然气、甲醇制烯烃等洁净能源技术领域的长期深厚积累,英国石油集团(BP)与中科院开展了全面的清洁能源合作。
 
2002年,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简称大化所)与BP共建“面向未来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成为继英国剑桥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之后,BP资助建立的全世界第四个研究中心。
 
随后,“甲烷无氧芳构化制氢气和芳烃”、“甲烷部分氧化制甲醇/甲醛”等基础研究在该中心取得重要进展。以此为基础,2005年,双方签署“合成气制液体燃料”和“氢分离膜及其应用”合作框架协议,BP投资开展研究并将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以实现清洁能源的产业化制取。
 
大化所相关负责人总结指出,上述合作项目的突出特点是:合作中利用了大化所拥有的自主创新技术,通过整合跨国公司的不同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2009年2月,中科院与BP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合资企业——上海碧科清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揭牌成立,成为清洁能源商业化中心。由此,双方借助各自技术专长和经验,将各研究院所开发的煤气化、煤液化、煤化工、联合循环发电、碳捕获及封存、煤层气等单项技术整合起来,形成有竞争力的技术集成系统和综合解决方案。
 
在吕永龙看来,与跨国企业的合作,能够利用它们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商业化方面的丰厚经验,特别是资金、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使得我国的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进入国际市场。
 
紧扣技术前沿
 
“通过与跨国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研院所拓宽了研发经费来源,同时,能够学习到这些企业在技术转移转化方面的先进经验。”
 
此外,吕永龙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企业合作,能够让国内的相关科研院所真正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研发。
 
为适应市场对太阳能电池低成本、高效率的要求,2006年,日本索尼公司与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项目研究。经过四年的努力,开发出采用自制纳米晶二氧化钛浆料组装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在标准光照条件下超过11%,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际合作局欧洲处副处长房强表示,跨国企业对其所在行业领域的发展脉搏有着很强的把握能力,能够紧扣发展前沿。因此,通过合作形成共同项目时,国内科研院所能够得到对方的启发,前瞻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自然是很重要的收益。
 
生物质能源,被认为是未来航空燃料领域的重要技术方向。2010年5月,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和美国波音公司研发中心共同投资成立“可持续航空生物燃料联合研究实验室”,旨在建立国际一流的航空生物燃料技术评价、微藻航空生物燃料技术、航空生物燃料加工炼制技术等研发平台。
 
在与众多国际跨国企业的合作中,中科院所属院所不断吸收先进经验,瞄准世界市场,使得技术开发更有针对性。由此,面向产业需要的科研创新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科学时报》 (2011-10-2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