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品读邢筱萍主编的新书《院士的故事》,我深深地被院士奋发苦学的故事打动着,被院士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被院士报效祖国的信念感动着。周光召在这本书里语重心长地说:“每个人都有美好的青少年时代,而最值得人一生怀念的当属中学时光。从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人生充满憧憬,天真无邪的少年一步步走向有志向、有理想、有学识、热情奔放、思想成熟、性格坚毅的青年,中学是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可以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身心健康、情商、创造力和科学精神等等,都会在中学期间初步形成,都会对今后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一名学生,我对此感受深刻。由此,使我想起了一次难忘的采访经历,也正是这次与数学大师面对面的对话,让数学学习在我心中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我父亲结识的诸多院士中,听他讲得最多的是数学家张景中院士。通过爸爸的讲述,我知道张景中先生有苦难的经历,有坚韧的毅力,有巨大的创新精神,有始终如一的爱国情怀。终于四年前的一天,趁张景中先生来北京作学术报告的空闲,我专程采访了他。
“叮咚——”开门的是一位精神矍铄、面带笑容的老先生。“欢迎你,河南小老乡。你喜欢数学吗?”还没等我开口问好,和蔼可亲的张景中先生乐呵呵地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一问一下子消除了我的拘谨。
众所周知,数学是学习理科的基础,可是怎样才能打好这个基础呢?在聊到这个问题时,张景中提出了五点建议:一要独立思考,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在弄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地思考因与果、变与不变、归纳与演绎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二是计算和画图相结合,画图既能够帮助理解题意,又能够提高运算效率;三是要认真做作业,学生能在作业中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也能够从作业中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四是要结合实际学,根据自己对知识掌握及运用的实际,调整学习计划、确定学习进度,培养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是用计算机帮助学习数学。
在对数学问题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一些同学的思路经常会出现偏移。对此,张景中说:“思路出现偏移是正常的。就连大数学家在解决一些问题时也时常会出现一些偏移。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要把基本知识、基本定理、基本要求弄清楚,多在研究问题和做各种不同类型的题中,寻求正确的思路、掌握科学的方法,再遇到这类题型时,自然就不会出现思路偏移了。”
许多家长认为,多做题就能取得好成绩,而张景中说,做数学题不能只局限于同一类题,要广泛而深入,而且要学会用多种方法解题。用1种方法做10道题,不如试着用10种方法去解1道题,这就是如何把所学知识用活的问题。他还向我讲起了大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故事:因为他考试中思考用得时间太长,以至于时常只取得60多分的数学成绩。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超群,遇到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后来他成了一代数学宗师。
张景中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数学家、计算机学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研究范围不仅仅在数学的“高、精、尖”领域,而且还与中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教学密切相关——《数学传奇》、《帮你学数学》、《数学四方阵》、《数学家的眼光》、《漫话数学》《数学与哲学》、《计算机怎样解几何题》、《从数学教育到教育数学》等科普著作,深受全国中学生的喜爱。他总是用朴素的语言、浅显的道理,轻而易举地就能解释高深的数学理论。因此,我认为,数学家的眼光是抽象的,我们觉得不同的问题,他看来却是相同的。数学家的眼光是精确的、严密的,我们觉得一样或差不多的东西,在他看来却有天地之别。数学家的眼光是透彻的、犀利的,我们觉得很满足的数学结论,他却穷追不舍。数学家的眼光是辩证的,我们觉得一是一、二是二,他却常常盯住变中不变的东西、不变中变的东西。
张景中说,学习数学好比吃核桃。核桃仁美味而富有营养,但要砸开才能吃到它。数学教育要研究的,就是如何砸核桃吃核桃。教育数学,则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种,让核桃更美味,更营养,更容易砸开吃净。
我细读过张景中写的《一线串通的初等数学》一书,他的许多新理念、活观点,让我受益匪浅。他提出,数学知识要互相联系起来才记得牢,才想得清楚,才用得活,学起来才有趣。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问题,启发学生温故知新,推陈出新,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体验创新。在知识结构上最大特色是在小学数学知识基础上学三角。把三角讲得更直观、更严谨、更普遍,更有力。让几何显得更容易,让代数显得更有用,让数学课程的起点更低,观点更高,思想更活,方法更有效。
许多人抱怨数学学习有点难。而张景中则认为,一些中学生之所以感到学数学难,主要是方法不大对,死学而没能用活。他提倡“多学少考”,课本不妨略深一点:如果学的深度不够,学生很难体会到数学的趣味;考试简单一些,孩子们才能在轻松中寻找数学的乐趣。
大师的智慧就是与众不同。感受数学家张景中院士,我得到的启发就是——数学学习关键在用活,这将让我享用一生。
《科学时报》 (2011-01-06 B2 科学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