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肿瘤医院院长王国平(右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右二)、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右三)、山西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茂林出席分中心启动仪式。潘锋/摄
【科学时报 潘锋报道】由山西省卫生厅、山西医科大学、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办,山西省肿瘤医院、山西省肿瘤研究所承办的“2010华夏之源·生命科学与医学论坛”,日前在太原举行。与会专家在论坛上所展示的转化医学的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将有助于不断提升山西省医学科研教育和临床诊疗水平。山西省卫生厅厅长高国顺希望将论坛办成山西省卫生系统固定周期的一流的学术盛事,以推动山西医药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强强联合 优势互补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教授强伯勤在大会报告中介绍,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转化医学的目的是打破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物研发和健康促进之间的人为屏障,建立彼此之间的直接联系,缩短从实验室到病床的过程,将基础研究获得的成果快速转化为可为临床应用的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使患者和民众健康能更直接、更快地受益于科技发展。而成功的转化医学研究需要临床和基础的密切配合。
在论坛开幕式上举行的“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临床转化肿瘤学分中心”挂牌仪式(见右上图),则开启了山西省医疗卫生机构与国家级研发机构开展科研合作的先河,标志着一系列高水平的转化医学研究即将在山西启动。
山西省肿瘤医院院长王国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山西省肿瘤医院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肿瘤医院之一,也是目前山西省同行业中床位规模最大、年住院病人最多、以提供全系列肿瘤服务为特色的现代化大医院。多年来,山西省肿瘤医院坚持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肿瘤标本,成为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资源。分中心的成立,对于提高山西省肿瘤学科研层次和学术水平,促进生物技术和科研成果在肿瘤临床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程京在致辞中说,中心成立10年来,承担了国家多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研发成功了全套可用于科研和临床的生物芯片以及相关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山西省肿瘤医院具有雄厚的临床资源,分中心的成立,将使国际上先进的生物芯片技术能在最短的时间在山西投入使用,促进山西省医学研究的发展。通过强强联合,双方将共同申请和开展多层面研究,达到提升山西省生物医药研究水平的目的。
肿瘤防控任重道远
卫生部《第三次全国人口死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等癌症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宁夏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院长杨银学教授在《大肠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报告中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大肠癌的生存率未有明显提高。探明大肠癌发生机制,找到大肠肿瘤相关标记物等相关研究将有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治,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曾益新在《肿瘤的转化研究》报告中强调,肿瘤不是一个简单的局部性疾病。对于系统性的疾病一定要设计一个系统的方案,综合地全面地进行治疗,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进步,但由于肿瘤细胞存在着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大量的突变和染色体丢失使得每个肿瘤病人都可能有自己个体化的突变谱,因此如何通过转化医学的研究来发现合适的病人,在合理的时间给予合理的药物治疗是临床的迫切需求,也是转化医学研究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专家介绍,目前国内外众多实验室正在开展与肿瘤相关的易感基因的寻找工作,找到易感基因后,就可以实现对疾病的风险进行预测,降低肿瘤的发病率。今年5月31日《自然—遗传学》发表了由曾益新等人完成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了3个新的鼻咽癌易感基因位点。曾益新说,这一研究为研制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基因芯片打下了基础;而对鼻咽癌高危人群的准确预测,也将有助于极大提高鼻咽癌的早诊率。
但曾益新等专家也坦言,目前在临床方面肿瘤防治上还面临许多难题,包括肿瘤的一级预防;肿瘤可否早期预测,哪些病人容易发生肿瘤;如何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如何对肿瘤进行精确的分型和个体化治疗;如何进行肿瘤的系统性的综合治疗等。对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来说,肿瘤防治研究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医学科研应源于临床
北京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吕有勇在《肿瘤基因组与肿瘤生物学及临床意义》的报告中强调,医学研究的选题应该源于临床。吕有勇认为,来源于临床需要的研究才有可能最终回到临床并服务于患者,促进诊疗水平的提高。
除肿瘤以外,多种高发的遗传性疾病以及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令医生感到棘手的感染性疾病等,也引起了与会专家的高度关注。程京作了题为《生物芯片与3P医学》的报告,并在报告中介绍了基于生物芯片的转化医学研究在重大疾病的预测,遗传性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感染性疾病的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成功应用的案例。
耳聋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之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9年9月批准由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解放军总医院合作研发的晶芯九项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法)用于临床监测。这一全新的针对中国耳聋遗传背景的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检测系统,具有高效率、高通量、高精度、低成本等特点,可同时检测针对先天性耳聋、药物致聋和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4个基因(GJB2, GJB3, 12SrRNA和PDS)中的9个突变位点;一次检测只需5小时,比传统毛细管电泳测序法快3倍。近年来,博奥生物的研究人员还根据来自临床的需求,在分枝杆菌菌种快速鉴定,结核耐药快速检测,乙肝耐药快速检测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强伯勤表示,人体基因组的全序列只是提供了遗传信息的基本数据,它距防病治病的实际应用有着相当的距离;基于基因组水平的临床诊断与防治还需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并应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人类基因组研究对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和人类健康的新贡献,将有望在21世纪的前二三十年展现出来。
《科学时报》 (2010-9-20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