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国祥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15 9:14:35
选择字号:
陈国祥:造假为何无孔不入

 
9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民调显示99.5%的人曾遇作假不该引国人戒惧吗》一文披露:“如今,作假行为似乎无处不在,假货、假学历、假养生、假景点……”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1365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0.5%人肯定自己没遇到过作假行为。具体来说,85.1%遭遇过“短信诈骗”,83.7%的人遭遇过“假货”,77%的人遭遇过“盗版书”。其他还有虚假报道(70.4%)、盗版CD(70.3%)、街头骗术(70.2%)、假政绩(57.1%)、假发票(52%)、学历作假(42%)、学术作假(41.8%)等。造假为何如此猖狂,如此肆无忌惮?
 
对上级负责的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政绩为本的观念和评价体系,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瞒上欺下、以假为真的乱象。当一种行为被一些社会主流力量所倡导,成为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潜规则,这个行为自然成了一种习惯,也就无所谓真假了。
 
影响力最大的是自上而下的名目繁多的各种检查、评比。检查者、评判者有几个能看到真实的情况,被检查者、被评比者有几个不要展示最好的一面,有几个不要掩盖最丑的一面,有几个不大张旗鼓地公开造假。例如文明城市评比,评比前炒作宣传,寻访打点评委。评比中严格周密安排:机关工作人员成了马路上的志愿者;小商小贩一律收摊歇业;三轮车被“坚壁清野”,完全消失。马路干净了,城市有序了。评比一过,几天的积聚变本加厉地释放。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强化。城市“被文明”了,市民的心灵却被扭曲了。造假成了习以为常,并且被释放、放大运用到一切领域。
 
人类的聪明与智慧使造假变得更加扑朔迷离、难以分辨。“造假运动”付出的代价、带来的恶果是培养了造假的习惯,创造了造假适宜的环境和生存的土壤。
 
利益的追求,使造假具有强大的诱惑。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托·约·登宁的一段话:“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的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使理想、信念被淡化了。花花绿绿的物质世界强烈地突出了金钱的位置。对一部分人来说,实现温饱、达到小康问题不大,但要使自己富裕起来,加入富人的行列,真是谈何容易!
 
有的人为了利益,敢冒一切风险。假货、假发票、街头骗术等等,只要能挣到钱,只要有胆量,就敢铤而走险。而且做的人多了,也就无所谓危险了。有人说,除了假的是真的,真的东西还真难找到。此话有点夸张,但却反映了现实,反映了社会的普遍心态。
 
民众的无能为力甚至接受是造假的巨大市场。
 
假货要有销售市场,没有市场,造假又有何用呢?除了被欺骗之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民众的消费水平跟不上价格奇高的真货。新华书店的一些厚厚的图书,开价就是大几十元、上百元,一套书上千元、几千元;一张正版的CD上百元。中国市场上卖的真货比外国市场还要贵。中国的大多数老百姓,包括一部分中等收入人群,他们有能力去买那些“货真价高”的东西吗?民众的现实需要,使假货有了广阔的市场。
 
打假不力,使造假者有恃无恐、无所顾忌。
 
打假的主要责任在政府管理部门和专业机构,打假的依据是法律和制度,打假要使造假者不能为、不敢为。一个地方出现成规模的造假,地方政府怎么会不知道呢?但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地方,大规模的造假常常是与相关政府的利益、政绩、GDP纠缠在一起的。因此,有关政府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还暗中保护。政府管理部门、专业机构不作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袒护造假是造假泛滥的主要原因。
 
(作者系江苏大学党委原副书记)
 
《科学时报》 (2010-9-15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