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李义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在我国两栖动物身体上首次检测到壶菌。这是一种专门感染两栖动物的病菌,能导致两栖动物成体大量死亡。专家认为,我国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可能正面临着
壶菌病的严重威胁。
李义明解释说,壶菌病是新发现的感染两栖动物的急性传染病,具有高致病性、高致死性和高传播性等特点。其主要的致病菌是壶菌,它主要感染两栖动物角质化的表皮,导致新变态个体和成体的大量死亡。最近20年,壶菌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流行是导致两栖动物绝灭、濒危和种群快速下降的主因。
然而,此前的国内外大量研究均表明,壶菌病还没有侵染我国的两栖动物。李义明说,近几年,国内外4个研究小组在不同省份开展过调查,均没有找到感染壶菌的个体。此次,他们对云南省五个地点(昆明市的两个地点、呈贡、曲靖和泸沽湖各一个地点)的北美牛蛙入侵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研究。他们检测了从野外捕获的牛蛙和4种当地蛙(滇蛙、昭觉林蛙、云南花臭蛙和大蹼铃蟾)的259只成体和亚成体,以及市场上的37只牛蛙成体。结果发现,从五个地点采集的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蛙类,均有样品感染了壶菌。
李义明表示,此次研究并没有找到有典型病征的个体,“近些年来,我国许多两栖类动物的种群数量在不同地点出现了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现在还很难说这些下降就是由壶菌病引起的。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科学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进一步调查研究。”但是,“此次检测结果表明,我国的两栖动物可能正面临着壶菌病的严重威胁。两栖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食物链的重要环节。而且由于其对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的敏感性,它们是反应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性动物。”李义明说:“一旦两栖动物大范围灭绝,将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乃至人类的生活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李义明建议,国内保护和研究机构需要采取有效行动,检测壶菌在我国两栖动物中的分布,了解当地物种对壶菌病的敏感程度,制定牛蛙养殖和运输管理条例,以阻止壶菌通过牛蛙贸易传播。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