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9-3 10:26:41
选择字号:
英知名野生动物节目主持人:大熊猫保卫战远未结束
——访英国野生动物节目主持人Nigel Marven

 
Nigel Marven
 
1960年出生于英国,自幼就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大学毕业后,加入英国BBC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从事野生动植物纪录片的拍摄工作。在BBC的20年来,Nigel主持和制作了大量风靡全球的纪录片和系列节目,如《马文带你看世界》、《不可思议的旅程》等,在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热播,其3D电视系列片《史前公园》更是将他带向了国际电视最高奖——艾美奖的领奖台。如今Nigel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将镜头延伸到了世界各地,而这一站,就是中国。
 
去年,英国著名探险家、野生动物节目主持人Nigel Marven在成都拍摄了他第一部中国题材的纪录片——《马文的熊猫王国历险记》。今年7月,致力于动物保护和科学教育事业的Nigel Marven接受了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邀请,成为全球首位来自西方的“熊猫大使”,而此前只有香港电影明星成龙一人获此殊荣。
 
近日,Nigel来到北京拍摄他的新片,《科学时报》对其进行了独家专访,这位明星主持人镜头下的中国国宝——野生大熊猫的神奇风貌得以提前揭开。
 
《科学时报》:您见到的野生熊猫,也像人们在动物园看到的那样可爱吗?
 
Nigel Marven:人们以为大熊猫憨态可掬,十分可爱,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之前就有过动物园的饲养员被熊猫咬过的案例。所以许多科学家认为,大熊猫身上的黑白花纹实际上是一种警戒色,告诉猎食者自己具备防御能力。但事实上在野外,大熊猫其实并不怎么危险,除非你让一只熊猫妈妈认为你对它的宝宝构成了威胁。
 
《科学时报》:通常大熊猫察觉到危险之后会怎样?
 
Nigel Marven:野生熊猫生活在浓密的竹林里,遇到危险时它们更倾向于躲起来,而不是转而攻击对方。但既然大熊猫能够用强有力的颌骨咬断竹子,想象一下如果它在你的胳膊上咬一口,会有什么后果吧。总的来说,大熊猫不会主动攻击人,但你最好也不要招惹它们。
 
《科学时报》:通常人们认为肉食动物比较凶猛,为什么作为素食者的大熊猫也有攻击性?
 
Nigel Marven:第一,大熊猫也吃肉,如果它们找到一些动物的尸体,比如鹿,也是会吃的。第二,素食动物不一定就不危险。比如河马就是一种纯素食动物,但它却是非洲最危险的动物之一。
 
《科学时报》:当您近距离观察一只野生大熊猫时,您的心情如何?
 
Nigel Marven:那是我生命中最美妙的时刻。许多生物学家倾其一生想找到一只野生大熊猫,但只有极少的人能有幸一见。我这次在陕西佛平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寻找野生大熊猫的踪迹,那里的工作人员经验非常丰富,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幸运地找到了一只。随着人们对熊猫的习性越来越了解,现在找到野生大熊猫的概率比10年前,甚至50年前都要高。
 
大熊猫是中国的标志性动物,许多中国人都为之自豪。它们99%的食物来源都是竹子,这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上的奇迹。能亲眼看到这种世界上仅存1800只的珍稀动物,那种感觉是非常美妙的。
 
《科学时报》:您当时离那只大熊猫有多近?
 
Nigel Marven:我当时离它只有5米,它正在专心地给自己的宝宝喂奶,所以没有注意到我。那个熊猫宝宝看起来只有四五个月大,还不怎么会走,熊猫妈妈用嘴叼着它到处走。我们在竹林里尽量保持安静,不去打扰它们。
 
《科学时报》:熊猫妈妈哺乳时是什么样子?
 
Nigel Marven:它抱着自己的宝宝的样子有点像人,事实上,熊猫的许多动作都有点像人,这也是人类喜爱大熊猫的原因。熊猫的爪子除了五根指头外,还有一块桡侧籽骨,这块骨头不能像真正的拇指那样弯曲,但却发挥着拇指的作用。这是进化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被称为“熊猫的拇指”。
 
《科学时报》:根据您的观察,野生大熊猫和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中饲养的大熊猫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Nigel Marven:首先,野生大熊猫见到人类会很警惕,一有人靠近就会马上躲进竹林深处;而成都熊猫基地的熊猫因为每年都会见到许多游客,又有工作人员在近旁,会对人类表现出一定的驯服性。
 
第二,大熊猫常常会产下双胞胎幼仔,但野生大熊猫无法提供足够的奶水,所以通常只有一只幼仔能活下来。大熊猫的祖先是食肉的,能够分泌足够的奶水养育两只幼仔。但由于食性逐渐变化,竹子无法提供更多的营养,所以熊猫妈妈只能喂养一只宝宝。
 
而在繁育基地,如果熊猫妈妈产下了双胞胎,工作人员会将两只幼仔轮流交给妈妈,一只吃母乳的时候另一只人工喂养,过一段时间后再交换过来。这样既能保证小熊猫获得足够的营养,又能保证它们得到母亲的良好照顾。
 
《科学时报》:成都熊猫繁育基地正在计划将大熊猫放归野外,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Nigel Marven:这项工作绝不是仅仅把大熊猫放到野外那么简单的。工作人员在保护区内建立了一个半封闭式的自然栖息地,让大熊猫在其中训练生存能力。不要以为只要有足够的竹子大熊猫就能活下去,其实它们还需要学习在哪里能找到能吃的竹子。比如夏天它们需要爬到山顶寻找竹笋,而冬天则需要到山下吃竹叶。
 
世界上其他一些动物的放归工作也是类似的,比如黑猩猩等,都是先将它们圈在一个封闭区域内,不投放食物,而后观察它们的生存状况。
 
我希望这个放归计划能够奏效,毕竟现在熊猫繁育基地有点“熊满为患”,比如成都就已经拥有超过90只圈养大熊猫了。
 
《科学时报》:您认为如果这些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遇到野生大熊猫,或者其他野生动物,会不会遭遇危险?
 
Nigel Marven:这种情况目前还不得而知,大熊猫在野外并没有多少天敌,而且像野狗之类的掠食者现在也越来越稀少了。我最担心的是大熊猫长期依赖人类,可能会误闯山下的村庄而受到伤害,或者养成与野生熊猫相去甚远的生活习性。
 
另外,还应当注意不要把它们放到其他野生大熊猫的领地中,免得食物短缺,使双方都无法更好地生存下去。总的来说,放归野外是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必须十分谨慎。
 
《科学时报》: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一个物种无法适应现在的环境,就不应该花费那么多金钱去挽救一个注定灭绝的物种。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Nigel Marven: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非常错误的观点。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如果任由大熊猫走向灭绝,是不是就更有理由剥夺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呢?大熊猫濒临灭绝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所以人类要为之负责。
 
人类大肆砍伐竹林,使其他许多倚赖竹林生存的动物,像金丝猴、许多鸟类等也失去了家园。所以如果恢复了大熊猫的栖息地,其实也是帮助其他几百种野生动物重建了家园。
 
如果大熊猫从地球上消失,就相当于砸碎所有的西安兵马俑,这对中国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我不是很清楚中国政府为了拯救大熊猫投入了多少财力,但在态度上是非常重视的。中国现在有超过40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正在努力致力于恢复它们的自然栖息地。
 
《科学时报》:我们知道在野外工作是非常辛苦的,是什么支持着您如此长久地从事这份事业?
 
Nigel Marven:在野外拍摄有时候的确会有让人感到焦虑和沮丧的时候,比如担心费尽周折也找不到一只野生的大熊猫。还好这个过程中一直有摄制组跟随,还有一些非常友好的中国朋友,和我一起度过了那些日子。当然,当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能够亲眼一见传说中的大熊猫时,那种喜悦是无以言表的。
 
我之所以坚持从事这份工作,就是因为它是由许多这样美妙的瞬间组成的。当那些神奇的生物生平第一次展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所有的艰辛、失落和挫折都是值得的,我非常希望我的观众也能感受到我心中的这份喜悦。
 
《科学时报》:您认为这次拍摄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Nigel Marven:我现在是一名“熊猫大使”,我希望这次的影片能向全世界的公众展示成都的繁育基地在挽救大熊猫方面所作出的卓绝努力。20年前,人们都以为大熊猫没有希望了,但现在繁育技术突飞猛进,自然保护区遍地开花,大熊猫的未来从没像现在这样光明过。拯救大熊猫的战争还未结束,但曙光已经在前方。
 
《科学时报》 (2010-9-3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