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刘彬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8-17 9:01:33
选择字号:
黄海海洋观测站运行一周年
在大连溢油灾害应急观测中获大量一手宝贵资料
 
[科学时报 廖洋 刘彬报道]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是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三期野外台站重要建设项目之一,以其为关键支撑点,与胶州湾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东海、西沙、南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一起,构成各具区域特色和学科背景的有机整体,构建兼有全面调查功能与专项研究功能的开放性海洋科学观测研究网络,为我国海洋环境、海洋经济、防灾减灾、国防安全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能力建设办公室处长任建明告诉记者,经过一年的运行,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已获取大量海洋气象、水文物理、水质等实时观测数据,以及潜标系统观测数据,区域性断面调查工作如期进行,应急观测保障设备在今年7月大连溢油灾害应急观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另外,项目组在共建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完成了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和组合潜标系统的维护、维修和数据采集等工作,为有效获取观测数据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科学研究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数据保障。
 
周密论证 首开先河
 
任建明介绍说,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主要由主观测研究浮标阵系统、区域性断面调查和应急保障观测系统等三部分组成。在建设过程中,本着“边建设、边出数据”的原则,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布放了2套组合潜标系统,同时开展了区域性断面调查,使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所涉及的学科方向涵盖海洋科学中的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生物、海洋观测技术等分支。
 
但最初的项目论证工作却费尽周折。据任建明介绍,当时确定的建设方案是在北黄海獐子岛海域建设一个海上固定平台;而在实施过程中,经多方咨询和详细论证,专家建议将建设一个固定的海上观测平台改为建设若干个观测平台(浮标),形成一个观测网络,在北黄海海域建设1套综合性3米观测浮标系统、3套常规2米观测浮标系统和1套垂直剖面2米立体观测浮标系统,并增加了建设应急保障观测系统和区域性海洋生态环境多要素断面调查等。
 
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工作,2009年6月6日,随着第5套观测研究浮标系统的顺利布放,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研究浮标阵系统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用于海洋科学研究的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投入运行。随后,项目组又在荣成楮岛以东海域、青岛周边海域建立了3套3米综合观测研究系统,并在荣成楮岛建立了海洋科学综合观测站和陆基数据接收站,共同组成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
 
应急观测初见成效
 
在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投入运行期间,建立了由科学家领衔的定期实时观测数据会商机制,保证了实时观测数据的有效性。
 
任建明介绍,一年来,项目组所获取的实时观测数据、组合潜标系统观测数据和区域性断面调查资料已广泛应用于科研活动之中。目前,众多科研课题使用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实时观测数据、组合潜标系统观测数据来验证科研项目中所获取的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并开展风场、流场数值模拟计算,建立北黄海海洋环境数值模型和海洋生态对养殖环境影响模式等,为海洋科学研究、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在建设与运行过程中,为了保证观测研究浮标系统、组合潜标系统安全在位运行和日常维护等工作,海洋研究所与大连市长海县人民政府、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荣成市人民政府、荣成楮岛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签署共建协议,在日常运行维护和陆基数据接收站建设等方面由企业给予必要的支持,项目建设单位向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观测数据产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保障。目前,獐子岛渔业集团已通过浮标系统的实时观测数据和海洋所提供的数据产品指导海洋生物养殖生产,减少了养殖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岛海域浒苔灾害和大连溢油灾害发生时,项目组按照海洋所的统一部署,及时启动海洋环境调查应急观测,及时收集资料,为建立灾害预警提供数据支持,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今年7月16日大连溢油灾害发生后,海洋所以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为依托,迅速启动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调查应急方案,成立了以副所长张国范为组长,所长助理、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建设项目负责人王凡为副组长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连溢油灾害海洋环境调查科技工作组”。基于工作组开展的应急观测和研究,获取了7月25日~29日16个站次多学科综合观测和采样、2套定点实时海流观测潜标、1套沉积物捕获器潜标和1套实时漂流浮标系统等大量第一手宝贵资料。
 
任建明透露,综合应急观测数据、浮标连续观测数据,截至7月底,调查海域中除大连湾内底层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略微超出国家Ⅱ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他海域水质未受到原油泄漏污染的影响;海底沉积物样品未见沥青或油污样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叶绿素a浓度都与过去北黄海、胶州湾和大连及獐子岛近岸海域调查和传统认识相近,未发现异常。现场观测结果以及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大连—獐子岛海域七八月平均环流呈现为西向——西南向流动,在实时观测和预报风场驱动下,海面漂浮物没有自大连近海向獐子岛海域漂移的趋势。这些结果以及后续的调查研究为政府和企业科学应对溢油灾害、及时掌握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环境状况提供了重要依据。
 
开系统维护先河
 
任建明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项目组确定在一般情况下,每两三个月到现场对在位运行的观测研究浮标系统进行一次正常维护。除正常维护外,还制定了在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出现异常时的应急维护措施,发现问题随时到现场进行维护。在一年的运行过程中,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研究浮标系统总维护次数已达62次,总航程达到近1800海里。
 
任建明进一步介绍,在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研究浮标系统运行期间,为了保证所获取的实时观测数据有效,项目组定期进行观测研究浮标系统观测数据的比测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了观测研究浮标系统观测数据的质量问题。
 
目前,黄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主观测研究浮标系统已获取实时观测数据近5万条。这些数据将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事业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持,并已开始在海洋科学研究、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
 
《科学时报》 (2010-8-17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新型纳米水凝胶可增强免疫系统肿瘤杀伤力
预见未来:“天关”卫星“前传” 跨能量尺度原子核结构研究获突破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