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佟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0-6-21 12:26:03
选择字号:
海归农业专家张福锁:选择属于自己的土壤

张福锁,教授,博士生导师,1989年获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2001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这里就是我们的‘后院’。”提到自己在河北曲周县的试验基地,张福锁深有感慨地说。
 
张福锁现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1985年曾赴德国霍恩海姆大学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他沿着中国农大前人的脚步,带领学院师生在全国多地农村开展农业试验,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做出了巨大努力。
 
“我非常幸运!”
 
25年前,张福锁这个来自中国西北农村的年轻人从未曾奢望过,他能到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学习,并且师从世界闻名植物营养学教授——赫斯特·马施奈尔。即使在马施奈尔教授1985年夏天到北京农业大学面试时,张福锁也没有想过自己会得到这样的机会。“回想起来,我是非常幸运的!”张福锁说。
 
1985年去德国时,张福锁最好的衣物是母亲为他买的一条价值8元钱的的确良裤子。到了国外,张福锁察觉了中国的落后,但没有产生毕业后留在国外的想法。“当时出国的学生都是一颗红心。”张福锁笑着说,“出国是想了解国外的发展情况,在国外多学东西,回来好报效祖国。”
 
生产、科研两不误
 
上世纪90年代,张福锁回到祖国的怀抱,正好遇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他浑身充满干劲,一头扎进科研,把从德国导师那里学到的严谨、认真和刻苦的态度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张福锁发现国内高校教育中基础科学与技术应用存在脱节。德国留学的经历告诉他,科学一定要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技术支持,过去我们注重科学,却忽视了对技术的创新和应用。”张福锁开始琢磨怎样在教研中做到让学生既学到理论,又能解决生产问题。于是,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农大开始把学生的培养放到农村,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再根据学到的专业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张福锁在钻研教学方法的同时不忘做科研,他的研究成果曾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其中有关氮肥施用对作物产量和环境影响的成果还成为《自然》的头条新闻。“我们向国际学界证明,做生产也能发好文章。”张福锁笑着说。
 
“祖国是最适合自己的土壤”
 
谈到回国后的收获,张福锁用了一个比喻:“一定要选择属于自己的土壤。”“只有在适合自己的土壤里,才能充分吸取养分,生根发芽。”张福锁说,“祖国就是最适合自己的土壤,因为它需要你长大。”
 
粮食生产关乎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民心安定。“我现在做的事既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又关系到农民增收。”张福锁自豪地说。现在张福锁常被邀请去国外做报告,他在西方科研机构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很羡慕他。张福锁觉得,与留在国外的朋友相比,自己的研究为国家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感到特别自豪。“回顾过去,我感觉我没有虚度一天的时间。能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我什么也没有失去!相反,我得到了很多。”
 
相关专题:2010人才聚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