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光鼎院士:爱看武侠善打太极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 |
|
听说刘光鼎院士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家,还是位太极高手,记者慕名前去拜访。只见已81岁高龄的刘光鼎院士如今依然鹤发童颜、气韵饱满,看起来只有60岁模样。更让记者好奇的是,常年担负着繁重的地质、物理学科研任务的刘光鼎院士,又是如何练就一身真功夫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刘光鼎院士向我谈起了他的成长过程。
兄长启蒙 自幼习之
刘光鼎祖籍山东蓬莱,自古蓬莱仙境,人杰地灵。他出身书香门第,祖辈在科举时代历任府县教官,主掌贡院,而不为官。刘光鼎的哥哥刘光斗是吴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人称“铁胳膊刘”。他的二姐、三姐、四姐、五姐、六姐都先后参加了革命,成为共产党员。刘光鼎六七岁开始就与哥哥的诸多弟子一道学习太极拳。“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只是和大家一起比划比划基本架势。”刘光鼎说。
1940年,日军攻占蓬莱,对抗日家属施行迫害。日军以私通八路为名,逮捕了大哥刘光斗,严刑毒打,摧残致疯,后来下落不明;刘光鼎的母亲因遭此不幸而自杀,年仅48岁。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光鼎遭受了家破人亡的苦难。当谈到童年的颠沛流离时,刘光鼎的眼中噙着泪水,眼神里是饱经沧桑后的淡定。母亲去了,大哥疯了,弟妹年幼,家徒四壁,他孤苦无依。
中学苦读 复拾太极
1941年9月,刘光鼎毅然离开家乡,只身流浪来到北京投靠表伯。他先后在兢存中学、成达中学读初中,在辅仁中学读高中,1947年毕业。整个中学时代,他学习刻苦,才华出众,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屡获奖学金,得免学杂费。这样给当时经济困难的表伯家减轻了许多负担。
在北新桥兢存中学读书期间,刘光鼎每个周日都会到交道口的恒记米庄,因为那里有刘光鼎的堂兄刘培松(又名刘晚苍)。刘晚苍还是刘光鼎的良师益友,为他日后重拾太极拳奠定了基础。在与堂兄的接触中,刘光鼎萌生了学拳的想法,并很快得到了堂兄的支持,刘晚苍亲自向他传授了八卦、太极等,尤其是太极推手,其中讲解和指点最深的是太极拳术。
接受批斗 潜心出书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文革”时期,刘光鼎被定为“共产党内的白专道路”典型、“修正主义分子”。他蹲过牛棚,也遭受了多次批斗。他痛心于中国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工作刚刚起步即遭受挫折,而且当时处境艰辛,精神和思想上的压力都极为沉重。但也正是这个时期,刘光鼎从繁忙的海洋油气勘探工作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研究太极拳。
刘光鼎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知识储备,同时对太极拳的练习从未间断,堂兄刘晚苍有数十年的太极拳术传授、教诲和个人心得体会,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合作编写《太极拳架与推手》。该书于1980年由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42000册,不久即售罄。1983年再版,印数达33万册。书中对吴式流派的拳架和推手都有独到见解,许多套路、要领都以七言歌诀形式表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后来又补充了太极拳的力学基础、生理保健基础,以及太极拳术引论等章节,重新定名为《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先后出版三次。在书中,他们继承了吴式太极拳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光大,极重要的是对“站住中定往开里打”下过深刻功夫,他们认为:“拳架是太极拳术的基础,也是击技中的知己功夫,必须长期坚持盘架子。既要深入领会太极拳架都是取法乎自然,在轻、慢、圆、匀、稳的动作中连绵不断,端庄稳重;又要领悟太极阴阳之理,力求用意完整,‘周身一家,宛如气球’。严格遵守太极拳术的基本要求,经过长期盘架子锻炼,则将使外形完满、协调,空松圆活,而内劲又轻灵流动,圆融精妙。”为此,刘光鼎院士还特编写了一个歌诀:
太极歌诀
心率气行布四梢,
顶灵身端蓄腿腰。
神舒体逸守丹田,
虚实变化因意高。
动中寓静静犹动,
圆中有直直亦圆。
太极一元多辩证,
阴阳两仪不固定。
终身研习 受益无穷
在《太极拳术——理论与实践》中,刘光鼎写道:“每天清晨,朝霞欲吐未出之际,抖擞精神,静心平气进行太极拳锻炼,本身就是一种有益于身心的乐趣。而在盘架子时,从头至尾,连绵不断,滔滔不绝,如长江大河,行云流水,更别有一番情趣。”他认真地说,其实练习太极拳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每天练习。
据刘光鼎的一位同事讲,一次海上勘探遇到了12级台风。一般人到了海上,有个两三级风浪就有头晕呕吐的反应了,到了五级以上的风就全晕了,这时候能扛住的肯定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船员水手,可他们再厉害,遇上八级以上的台风也顶不住,可刘光鼎却耐得住,而且不晕船!随行同事们都是每人手捧一脸盆,苦胆水都快吐出来了,而刘光鼎却躺在床上边吃饼干、边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醉心于华山论剑呢!
采访期间,记者更是有幸体验了刘光鼎太极拳的精妙之处。在刘院士邀请下,记者斗胆双手用力推他的肩膀。哪知说时迟那时快,还没等再用力气,刘院士顺势一个浑圆的翻转肩膀,以静制动,以圆化直,记者险些扑倒在地上。还好,是示范演练,刘院士手下留情扶了记者一把。原来这就是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剑宗祖师爷风清扬的云手一式。刘院士认为,太极拳术不仅是一种技击和保健的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武术精神。
文武雅士 渔樵之歌
刘光鼎院士不单打得一套漂亮的吴氏太极拳,还是一位诗人、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位痴迷金庸武侠小说的“大侠”。
1982年8月4日,几经艰辛,浙江东部的西湖坳陷终于出油了。喜讯传来时,刘光鼎心情激动难抑,即兴填《贺新郎》词畅抒胸怀:
惊涛狂浪处。暴风雨,一台耸立红旗漫舞。东去大江淘沙泥,扬子黄河倾注,西湖海底尽沃土。花港玉泉占风流,长垣青峰花碧树。凿龙井,运神斧,疏星淡月伴盛暑。沧波中,翘首远望,鹊桥待渡。万里风讯警声频,此岂是长门路?叩蓝关,悲歌暗吐。忽闻胡笳破晴空,八尺焰火映琼宇。浮大白,唱金缕。
1998年12月,他的《渔樵之歌——刘光鼎诗词选集》正式出版,选录诗词160多首。
刘光鼎的办公室装点雅致,端详墙上悬挂的几幅运笔劲道的书法作品,如同置身于书法名家的创作空间。谈到书法,刘院士谦虚地摆摆手说:“母亲的书法很好,自己的作品只是说得过去罢了。小时候,在父母身边写过几天毛笔字,后来在学业和繁忙的勘探工作中很少有机会练习。”见记者对此兴致不减,刘院士欣然展示了几幅应邀刚刚创作的作品,并将一幅“凝神静思”赠与记者。书圣王羲之借“凝神静思”一词概括自己毕生创作书法的经验,在刘院士这里,它不仅是写字作画的最高经验总结,也是太极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
一位潜心钻研的科学家,偏偏喜欢看武侠小说,是不是有些不可思议?刘光鼎院士以为不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刘光鼎认为,看金庸的小说,如果你的关注点只在男女情感纠葛上,也没什么大意思。刘光鼎看重的是金庸笔下匪夷所思的遐想,精妙绝伦的文笔、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以及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完全不受礼法、社会规范的约束,超乎常规,极富创意的内容。刘光鼎认为,金庸的作品体现了一种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更需要创新精神。同时,刘院士补充道,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你能读出作者是在描写一种人性,社会在不断变迁,但人性却是不变的。在金庸的小说中你还能听出爱国主义的旋律在回荡。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人称刘光鼎院士是中国科学院的“大侠”,大学毕业后一心想搞原子弹的他,为石油地质学家陈贲的一席话而改变。陈贲说:“搞原子弹固然重要,但石油是工业的血液,同样重要。”为了摘掉我国贫油国的帽子,刘光鼎毅然选择了石油勘探。他不但自己是金庸迷,还要求自己的研究生看《鹿鼎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金庸的作品。刘光鼎说,现在的许多学生中文水平偏低,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了解太少,他希望借助金庸的武侠小说提高学生们的文学造诣,了解更多中国文化,因为理科的学生也一定要具备必要的文学基本功。由此可见刘院士的良苦用心啊!
《科学时报》 (2010-5-21 B1 科学与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