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铁桥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3-15 13:37:31
选择字号:
“跑奖”现象依然存在 科技奖怎么评才有公信力
 
“对科学进步奖,我现在确实没法相信了。”在全国政协科技和科协界别联组讨论会上,林惠民委员一语惊会。
 
这位62岁的中科院院士、权威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家说他曾获邀评审某项目,结果却发现报奖材料内容是虚假的。
 
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6位教授联名举报该校一位长江学者造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查实后,这名长江学者被解除该校国家级工程中心副主任职务,同时被撤销博士生导师资格。
 
今年两会,又有多位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代表委员呼吁:要加大力度,彻底改革科技奖项评选机制,结束当前的造假获奖乱象,从而维护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实现科技评价体系的公平公正,否则,将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损害国家的创新精神。
 
“跑奖”现象依然存在
 
“现在拿一个奖去推销,连企业家都怀疑,人家会问:你们花了多少钱评这个奖?”林惠民的话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有委员说,对于科技奖存在的问题,社会公众已经心知肚明,这是很糟糕的事情。
 
委员们的这种体会,在科技界普遍存在。九三学社主要面对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做了一次调查,在7699份有效样本中,70.3%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奖结果“既取决于成果的水平,也需要一定的公关活动”,仅有12.5%的人认为“主要取决于成果的真实水平”。
 
今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评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时,“找评委本人、评委秘书、评委亲戚的都有,我也遇到过。”
 
“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评委的时候,就有人找来了。”他说。
 
有报道称,有些科研单位每年都拿出几十万元到北京来“跑奖”,一些单位的科技处处长,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时间是在北京专门“跑奖”,“常年跑奖的单位基本都是获奖的大户”。
 
2009年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长助理马大龙委员就曾直指目前的科技奖“耗费了行政资源,影响科研工作”。
 
他说,各地各单位为应对频繁的奖励申报与推荐,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一些科研人员一方面不得不频繁地从事“成果包装”、“人情公关”等事务,另一方面又在拼命追赶科研进度,“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科研人员身心疲惫,连专心从事科研活动都难以做到,更别说创造出一流的成果了。”
 
当然,科技奖励的问题并不限于此,论资排辈、行政领导侵占他人科研成果、评审鉴定走过场、科研人员急功近利、夸大成果追逐奖项等问题普遍存在。
 
马大龙认为,这种问题还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改革仍需加大力度
 
去年两会时,马大龙的发言主题是“维护科技奖励尊严,深化奖励制度改革”,建议适当延长科技奖励评奖周期、减少面向市场的成果奖项比例、降低奖励的荣誉导向等。
 
两会后,科技部向他作了反馈,介绍了改革情况。
 
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延长了申报年限,此前我国科技奖励参评项目的最低完成年限仅为一年。
 
但科研成果需要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有客观公正的评价。马大龙说,以诺贝尔奖为例,1901年到1980年间,获奖科学家从做出重大成果到获得奖励的平均间隔时间为13.85年,其中间隔5年以上的高达86.26%。
 
修改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将成果完成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时限由一年延长为三年,这点让马大龙比较满意。
 
他还建议精简部门和地方设置的科技奖励,因为目前全国有数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和数百个受政府部门委托的行业协会设置了科技进步奖,奖项分级多达三级,每年奖励项目数万项,获奖人员达数十万人,人均奖金不足千元,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马大龙的理想目标是国家仅评几项大奖,剩下的全部交由社会评选。
 
但科技部回应说这方面还存在争议,因为部分科技人员仍然非常在乎这些奖励,并非所有人都赞成取消。
 
马大龙说,历年来,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三大奖的一等奖基本没什么争议,有争议的是下面的奖项,“这说明数量多了,质量也没那么高了,即使没有造假,咱们国家的科技水平就真有那么高吗?虽然报奖材料里这个写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那个说解决了世界级难题,但这些奖项又有哪些能拿到国际上比?实际上有水分。”
 
他认为这是环境使然,“科技奖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才使得许多科研人员不愿意减少奖项。”
 
对于他反映的科技奖励获奖人员论资排辈、论行政级别排位现象严重问题,科技部的回应是将严格评选程序,加大资历审查的力度。
 
马大龙觉得,在评选机制上还是有些进步的。他观察了近两年三大奖的评审过程,发现确实吸取了过去的教训,评审过程更加严格,取消了评审专家跟报奖人面对面的答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情公关的可能性,“随机双盲遴选专家”和“封闭管理网评工作”等评审机制的完善,也使得评选更加公正,但需要改革的地方仍然很多。
 
国家的归国家,社会的归社会
 
科技奖到底该怎么评?中国科学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刘应明认为,应该是国家的归国家,社会的归社会,市场的归市场,“最好能由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团队和组织来评。”
 
他说,三鹿集团凭借“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可后来却出现了那么大问题,严重损害了国家科技奖励的尊严,“如果交由奶业生产企业或市场里自生的行业协会来评,业内人可能会更加了解内情,就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即使出了问题,也不至于对国家科技奖造成损害。”
 
马大龙也认为,逐步减少甚至取消一些国家奖励,交由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评选,是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如果国家介入太多,奖项出现问题,将造成国家公信力下降,这是很成问题的。”
 
现在的问题是,由行业协会、学会和社会组织评出的奖项也难以服众。“很多协会都是由官员或退休官员当一把手,还是行政主导。”马大龙说,问题的根子在于学术共同体的过度行政化,行政人员不了解学术共同体内的情况,只能用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而科研人员又不得不跟从,因为行政人员掌握着资源的分配权。
 
“归根结底,学术行政化还是最根本的原因。”马大龙说,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看,在我这个领域谁是顶尖的我一清二楚,即使他没拿过什么奖项,“而真正一流的科研人员往往也不热衷于报奖;很多热衷于报奖的,反而是那些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事的。”
 
“科技奖励如果不能真正评选出一流的成果和一流的科研人员,反而让二流、三流的人得奖,这是很可怕的。”马大龙说,有必要认真反思我国的科技奖励制度,彻底深化改革。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