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迅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2-2 9:42:03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远去的“人间四月天”:悼念梁从诫先生
——《薪火四代》及其他

《薪火四代》,梁从诫选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田时雨著,东方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一个我尊敬的人走了,“人间的四月天”从此远去。
 
2010年10月28日,“自然之友”创始人,曾任全国政协常委的梁从诫先生,因内脏器官衰竭,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梁从诫的父母是梁思成、林徽因。1932年8月,梁从诫出生。在《美丽与哀愁:一个真实的林徽因》一书中,有张照片铭刻于我脑海:母亲林徽因抱着襁褓中的儿子,旁边依偎着大两岁的女儿梁再冰,美丽的妈妈深情融融地看着儿子……这张图片的说明是:做了两个孩子母亲的林徽因,在美丽之外,又增添了母性特有的风韵与魅力。
 
那是林徽因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1934年,在梁从诫两岁的可爱时节,林徽因满怀母爱的喜悦,写下了著名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一句爱的赞颂”,这是最美的爱的诗篇,当然这是面对婴儿的深情的母爱。因为一部描述著名诗人徐志摩与三位女性(原配张幼仪,心仪对象林徽因,以及最后的伴侣陆小曼)爱情故事的电视剧,巧用了《人间四月天》的剧名,害得许多人以为林徽因的这首名诗是写给徐志摩的“情诗”。彼时,距离徐志摩飞机失事而逝已有三年,作为好友的林徽因,散文名篇《悼志摩》才是献给徐志摩的。
 
家学渊源,薪火相传。“一代才女”林徽因1904年6月出生在杭州陆官巷林宅,5岁时迁居蔡官巷。林徽因在杭州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8岁时随家迁往上海,12岁时迁往北京。祖籍福州的林徽因,称自己为半个杭州人。2007年,林徽因纪念碑在杭州花港公园落成,人物像和记述文字全部镂空,新颖别致。那时我和妻子女儿特意一起骑自行车去看纪念碑,与“林徽因”合影。我们全家都爱林徽因。看着林徽因的照片,我总会感叹:人怎么会长得那么美的。
 
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去京城是到北洋政府任职,因此与梁思成父亲梁启超成了同事,更成了好友。作为中国启蒙思想家的梁启超,有着政治与学术的双重成就,无与伦比。梁任公启超,广东新会人。两个南方的杰出家族,相聚在古老的京城,从而成就了梁思成林徽因的婚姻,“一千年修得共枕眠”,于是有了他们的女儿、儿子。
 
女儿梁再冰,是为了纪念“饮冰室主人”梁启超而取名的;儿子梁从诫的名字,则是为了向我国宋代建筑大师、《营造法式》编纂者李诫致敬。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在中国的建筑学、建筑史研究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但他们没有让儿子梁从诫“子承父业”;作为历史学者的梁从诫,终以环保主义者名世,他对中国的环保事业同样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梁从诫先生做过教育、文化、翻译、出版等工作,而非专业的环境工作者。他1994年创立了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被称为“自然之子”。他先后获得过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和香港地球之友颁发的“地球奖”、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大熊猫奖”等等诸多环保奖项。公众所熟悉所尊敬的,正是他的环保事业、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环保行动。
 
梁先生的名片很独特:用的不是考究精美的硬纸片,而是一面已经打印过的废纸。这也是“自然之友”不少志愿者的做法。梁先生从来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而是不管走到哪里都自带筷子——当然,发明一次性筷子的日本人更聪明,他们整个国家不砍一棵树来制作一次性筷子,而统统从中国进口。梁先生坚持用自行车当交通工具——大约只有他是骑着自行车去参加全国两会的。笔者本人也努力向梁先生学习,坚持骑自行车或电动自行车,而没有购买小车。我对很多“主义”比较感冒,但我是环保主义的坚定支持者,虽然我不敢说自己就是环保主义者。我曾在《自然之友通讯》上发表过有关环保的文章,该杂志就是用再生纸印制的,很质朴,很绿色。
 
“自然之友”的宗旨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不唱绿色高调”。梁从诫说:“我们不求波澜壮阔,但的确需要水滴石穿的耐心。”是的,环保不只是一种纸面上的理念、口头上的态度,而是一种隐藏在无数细节当中的生活方式,更是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深沉之爱。
 
作为非政府组织的“自然之友”成立之后,梁从诫带领成员们开展了一系列行动: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保护滇西北原始森林和生活在其中的滇金丝猴,在可可西里地区开展反盗猎行动……他们还提出了诸多意见建议,比如建议首钢部分迁出北京,建议停止组织攀登梅里雪山,建议设立长江源专项保护基金,建议制止北京周口店地区水泥污染等等。环保事业要赢得尽可能多的人支持。1998年10月,梁从诫通过英国驻华大使馆,给英国首相布莱尔写信,请求他设法制止英国的藏羚绒非法贸易,以支持中国反盗猎藏羚羊行动。布莱尔当天就给他写了回信,后来访华时还专门会见了他。
 
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到访桂林,他特意安排与梁从诫等民间环保人士一起讨论环境问题。那是在一个新改装的凉亭里进行的圆桌会议,梁从诫和廖晓义被安排在克林顿总统两侧,以突出对NGO——非政府组织的重视。梁从诫是第一个发言者,他简介了“自然之友”,特别提到了现存不足1200只的滇金丝猴。随后梁先生将奚志农拍摄的、特意制作的滇金丝猴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克林顿。克林顿看着照片说:“哦,那是我的表亲!”全场大笑,气氛顿时活跃……这在梁先生的文章中有生动的描述。
 
杰出的人士就要致力于改良社会,仅仅是“适应社会”那是远远不够的。梁从诫反对在怒江上建坝,有人就骂他是“极端环保主义者”。梁从诫说,自己就是要向“极端发展主义”宣战。“极端发展主义”肯定不是科学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极端发展”,实质是一种巨大的倒退。
 
环保是广义的普世价值。作为“环境使者”,梁从诫并不是狭隘环保主义者。那些以“极端环保主义”之名来反对环境保护的人,通常就是反对普世价值的人。如今,自以为是“半个人”的很多。1947年,梁思成在清华作过一个演讲,叫做《半个人世界》,意为教育不全面,培养了许多的“半个人”——只有一方面的知识,而缺乏其他方面的修养。
 
我们所说的“保护环境”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从现实看,人文文物类的保护更难。古代建筑遗存,是其中最可宝贵的。梁从诫的父母梁思成、林徽因,作为建筑学家,就是保护建筑遗存、就是保护人文环境杰出人士。北京和平解放前夕,是梁思成为解放军画出了详尽的文物保护图。老北京没有毁在战火中,但逐渐湮没在建设的硝烟里……到了2009年之夏,京城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被拆得面目全非。这是北总布胡同老门牌3号,地处北京旧城整体保护范围之内,曾是闻名京城的“太太客厅”,梁从诫就出生在这里。一房地产公司取得了这里的“房屋拆迁许可证”,于是开始轰隆隆的大拆大建。在媒体强烈呼吁之下,拆迁才告暂停。马樱花树仍在,但斯人已去;斯人英名尚在,但故居已飘摇欲坠。这就是环保中国的现实。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地球,环境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几十年来,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遗存损毁,触目惊心、惨不忍睹、不堪回首。“有人说我们是世界工厂,我看我们是世界厨房!用我们的优质原材料做好饭菜,端上国际大餐桌,给自己剩下的只是一些烂骨头,还有烟熏火燎的污染,不仅如此,还要把别人家厨房里的泔水端过来……”梁从诫曾很心痛地这样说。环境中国,早已失去了“横琴抱鹤,枕石看云”的浪漫意境。我们已经到了极其严峻的环境临界点。
 
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人的问题,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人口太多,消耗的资源太多,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梁从诫有个环保核心观念:“我们国家最大的问题是人口太多,资源太少;拥有的任何资源用13亿一除,就变得微不足道,而一个人只要喝一瓶水,加起来就是13亿瓶水。”一个环保主义者,肯定是不赞成放开肚皮生孩子的。他满心忧患地说:“要是哪一天,环境问题‘爆炸’、人口问题‘爆炸’,你们怎么办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梁先生说,与自然为友,是一种现代公民意识。但现实很令人遗憾,这种公民意识、现代意识远未在广大公众的心中扎根。环保变成了可有可无的“奢侈品”。不用环保,也成了诸多企业节省成本的“第一选择”。梁从诫先生很遗憾地提到:有一次他到一个很大的单位去演讲,最后只来了五个人。“五个人我也照讲不误,因为你们能听进去一点,一颗小小的绿色种子在你们心里将来能够发芽开花,那也给我们的环境带来一片绿荫。”
 
梁从诫先生逝世后,环保人士汪永晨撰文说,作为民间环保先驱人物的梁从诫先生,也是“失败英雄”:“我曾亲耳听过梁先生的这句自嘲:我们一家三代都是失败的英雄;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但也都是屡败屡战。当时梁先生说,如果说我从祖父和父母身上继承了点什么的话,那就是信念:一个人要有社会责任感。”是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失败英雄”,是“人间的四月天”,尽管现在已经离我们远去。
 
此刻,我想应该重温一下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这是美得让人心颤的诗句。林徽因后来将最后一句的“是希望”改作“是诗的一篇”。在今天的城市,你看见越来越多的飞机,哪里还能看见燕在梁间的呢喃。那美好的意境、意象,都是过去的。“希望”二字消失了,这是一个如何的隐喻?几乎不是隐喻,而就是现实。你不用看远处,就看看身边,如今在你居住的城市里,还能看到几条清澈的河流?有多少被污染的城市内河,别说游泳洗衣,就是垂钓都不行了。梁先生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当今的人类就像坐在“泰坦尼克号”上,你有一等舱的乐趣,我有二等舱的活法;或许有一天突然撞上冰山,停也停不下来,拐也拐不了弯,大家只能同归于尽……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我们真需要这样的“杞人忧天”。
 
徐志摩在追求林徽因时,在给梁启超的一封回信中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惟一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我个人的追求,都是可以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淡然看待的,可是,一个国家的环保事业,是万万不可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言之的。
 
如今的环保能持否?梁从诫先生的未竟事业,需要后继有人。
 
《科学时报》 (2010-12-02 B4 精神 生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