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学健 敖海涛 汪鲁迅 刘迎军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0-11 9:12:27
选择字号:
记马伟明院士:世界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

 
马伟明(右三)在指导课题组攻关。刘延军/摄
 
编者按
 
当下,在某些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面前,个别学者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放弃了作为学人应有的操守,为此,社会舆论对学术界时有诟病。但事实上,中国学术界不乏真正的风骨,他们面对熙熙攘攘的名利场,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小心呵护着内心的学术良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捍卫着学林正气。从今天起,本报开辟《学林正气》栏目,以飨读者。此为第一篇。
 
他34岁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当选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专业技术一级,一等功荣立者。
 
他在世界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先后攻克制约国家、军队装备发展的重大技术难关近千个,有20多项成果为“世界首创”、“国际领先”。
 
他,就是海军工程大学电力电子技术研究所所长、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马伟明,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年轻科学家。
 
新型战舰的“中国心脏”
 
在海军工程大学,大家都知道马伟明脾气犟、性子急。
 
那年,即将担负执勤任务的某型主力潜艇充电发电机突然出现严重故障,导致该型潜艇全部停航,部队上下心急如焚。
 
马伟明闻讯,星夜找到海军首长说:“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
 
在别人眼里,这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不仅技术风险高,而且费力不讨好:一旦查出问题来,就会得罪人。
 
别人躲都躲不及的事,为什么非要主动揽过来?马伟明的解释铿锵有力:“我是海军的院士,装备出了问题,我不去研究,海军还要我这个院士干什么?”
 
春节,马伟明和同事们放弃了休假。大年初二,他因疲劳过度被送进了医院,人在医院,心却挂着研究进展,每天打完点滴就赶紧溜回实验室。
 
经过几十个日夜、近千次的反复实验之后,他们终于模拟出了与故障装备完全相同的故障形态。
 
很快,一套详细的技改措施,连同整个事故的分析报告送到了上级机关,“趴窝”3个月的潜艇又重新起航了。从此,同类的“病因”再也没有在该型潜艇出现过。
 
有人形象地把动力系统比作现代舰船的“心脏”。心脏的好坏直接影响潜艇的生命力。过去,我海军潜艇电机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严重制约海军战斗力建设。
 
“核心技术必须国产化,否则,我们永远只能拴在别人的裤腰带上过日子。”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马伟明态度坚决。
 
舰艇体积重量有严格限制,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提供高品质、大容量的交直流电力,一直是世界各国海军致力追求的目标。经过研究论证,马伟明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电力集成的技术思想,即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和直流两种电。
 
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当时,国内外电机界都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
 
然而,犟脾气的马伟明不信邪。经过10年艰苦攻关,马伟明创立了三相交流和多相整流同时供电的发电机基本理论,攻克了这类电机电磁参数计算、系统稳定性、传导干扰预测及其抑制、短路电流计算等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世界第一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2002年,交直流发电机工程样机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我海军新型潜艇有了一颗坚强的“中国心”。
 
今年盛夏,国家有关单位组织由院士和专家教授组成的考察团,登上我国产某新型潜艇,实地考察已经正式服役的“双绕组发电机供电系统”。
 
这颗坚强的“中国心”不负众望: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交直流混合发电的供电系统,不仅功率密度和可靠性高,而且占用体积小,军事和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然而,马伟明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没有止步。他说:“我们是在国际上最早提出电力集成理论的,还要继续把它引向深入,把别人认为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一个地做出来。”
 
随着大型战舰对舰载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马伟明提出研制体积重量更小、发电容量更大的高速感应整流发电机供电系统的设想。
 
有关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几年后才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而就在他们刚刚迈入这道门槛之际,“急性子”的马伟明已经成功研制出的高速感应整流供电系统的全尺寸样机,又一次确立了我国在多相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上的世界领先地位。
 
电力世界的“中国权威”
 
马伟明有一种特立独行的性格,那就是尊重科学,不崇洋媚外,不迷信权威。
 
几年前,我国从E国引进某大型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作为中方首席专家,马伟明参与代表团与E国代表团谈判。
 
经过现场勘察,马伟明和同事很快找到症结:发电机设计先天不足,责任完全在E方。
 
谈判刚开始,E国代表团便矢口否认中方结论,指责中方违规操作。他们还得意地拿出一份图纸,趾高气扬地说:“你们所说的一切,只不过是主观臆断!”在他们看来,我方没有发电机设计图纸,无法从本质上提出反驳证据。
 
然而,早在谈判之前,马伟明和同事经过多次模拟试验,已经得到核心数据,并绘出了设计图纸。
 
E方仍然强词夺理,可是科学技术领域从来没有什么权威。外国专家的高傲蛮横让马伟明血脉贲张,他厉声说:“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
 
一句“你不懂,我可以教你”,吼出了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豪情壮志,在世界高科技舞台上挺起了中国人的腰杆脊梁。
 
创新王国的“中国制造”
 
科学技术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利益,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一直是马伟明内心世界最朴素的愿望。
 
“固有振荡”是困惑电机界的世界性难题。我军新一代潜艇引进某国M公司供电系统的第一次技术谈判中,马伟明曾善意地向M公司专家提出这个问题,但对方当时不屑一顾,傲慢地表示自己的产品不存在问题。
 
他们不能想象眼前这位瘦弱的中国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确,相对于M公司先进的研发条件,马伟明和他的同事只有3.5万元的科研经费,外加一间由洗脸间改造的实验室。
 
更让他们不敢想象的是,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伟明和他的团队不分昼夜,没有假日周末,“五加二、白加黑”地连轴转。他们从大量的实机试验做起,电机拆了装,装了拆。测量、记录、分析,几十万组的数据、难以计数的示波器图形,试验记录和报告堆满了半间屋子。
 
在一次次失败之后,马伟明成功研制出“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发明了带稳定绕组的多相整流发电机,从根本上解决了“固有振荡”这个世界性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几年后,马伟明代表中方远赴欧洲M公司验收进口设备时,直捅设备“软肋”,振荡问题暴露无遗。
 
这是科学上的巅峰较量。难道中国已解决发电机整流系统振荡顽症?M公司很快就从英国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权威刊物DERWENT上得到证实。在“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专利条目下,赫然标注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工程大学马伟明等”。
 
“以您的专利帮助我们解决振荡问题,我们愿意向您本人支付相当于贵国150万元的现钞作为酬劳。”M公司的首席专家想与马伟明进行“私下交易”。
 
150万元,的确有着强大的诱惑力,但它未能撼动马伟明:“专利技术的转让是有价的,但到底多少钱,则不是我关心的事,因为作为一项职务发明,它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国家!”
 
M公司别无选择,只有老老实实购买中国的专利,并请马伟明指导,否则他们花巨资生产的产品等于一堆废铁。
 
这是一个戏剧性的变局:8年前,中国与M公司谈判引进其专利技术和生产线,遭到M公司断然拒绝:“只卖产品,不卖专利。”时过境迁,现在M公司反过来购买中国人的专利技术。为使用一次“中国制造”,只得支付250万元人民币。
 
近年来,马伟明率领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防建设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军队重大科研项目40多项,在电力集成化发电技术、独立电力系统电磁兼容、电力电子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在中国工程院的科学讲坛上,在国际国内的高端学术峰会上,马伟明团队的创新理论与领先技术一次次为军队、为祖国赢得赞誉、喝彩。
 
《科学时报》 (2010-10-11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