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文毓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8 9:38:32
选择字号:
贾文毓:“过去”,学术研究跳不出的手心
 
据《新唐书·魏征传》记载: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道:“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这里的“以古为鉴,可知兴替”,表明历史是思想的源泉、智慧的渊薮。细思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说,学术研究过程就是一个鉴“往”知来的过程。易言之,学术研究总跳不出“过去”的手心。
 
“过去”是指“此时此刻”前的任意一个时刻或者时间段。严格地说,人所看到的一切,或曰目之所及,皆乃“过去”,因为光速不是无限大,光信号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我们每天所看到的一轮红日,就某一刻而言,都非“此时此刻”的太阳,而是8分多钟以前的太阳。太阳光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8分多钟。所以,人类可谓始终生活在“过去”之中,未来只能永远是人们心中的“玫瑰”。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与芸芸众生一样,也身陷于“过去”而不能自拔。他们从事研究的专业知识,是从“前”人那里得来的。教材学习是研究者获取专业知识的基本途径,而进入教材的知识无一不是前人的总结、发现和创造。就科学观察来说,“过去”的影响也时时、处处存在,诚如爱因斯坦所言,“已有”的理论决定了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东西。
 
学术研究中的参考文献,也无一不是“此前”的知识。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在英国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中搜集有关资料,整理出23本,计有1472页;他仅作过笔记、摘录的书就有1500 多种。列宁为了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曾参考了563本书。钱钟书《管锥编》的参考文献计有4000余种。他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上”举目眺望的。
 
科学研究中分析的对象,也是出自“过去”的。例如,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或借助于树木年轮,或依赖于地层沉积,或凭借于冰心钻探,或考之于气象记录……无不与“过去”关联在一起。再如,人们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究,也都是基于对“以往”经济数据的分析等。
 
学术研究者的研究经验,亦总与“过去”耦合在一起。所谓经验,就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从发生学的角度说,科学起源于经验。每门科学都要从经验开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如此,离开了人的经验就无所谓科学。这也决定了学术研究是跳不出“过去”的手心的。所谓的名师出高徒,以及高校中实行的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等,都与此或明或暗地联系在一起。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过去”是学术研究的起始之所,是研究者展望未来所站立之所,所以在学术研究中只能够让“历史”告诉“未来”,让“过去”演绎“将来”。在这一意义上说,研究者可谓是一手握着“过去”,一手绘画着“未来”——数往以知来;他们也可谓是“过去”与“未来”的红娘月老、媒妁冰人。
 
如果“过去”与“未来”是不对称的,则由“过去”寻觅和归纳出来的规律就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对未来的预言中。而如果“过去”与“未来”是对称(或可视为对称)的,则可以由“现在”推知“过去”或“未来”。例如,1996年5月,国务院批准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天文学纳入其中。天文学家根据史书《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分析,周懿王登基那一年,在今天陕西华县或凤翔一带发生日全食,而且这次日全食发生在上午。经过天文专家的精密计算,公元前899年在我国郑州一带发生过日全食,因此认定懿王元年应为公元前899年,而周武王经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至懿王元年的时间为147年,由此推断武王伐纣年代为公元前1046年。这一推测,后经过考古、化学、历史等方面专家的验证并获认可。
 
《增广贤文》有言:“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学术研究中由于研究者“鉴古”的差异,形成了景象各异的学术流派。故此,笔者认为,“过去”是学术研究跳不出的手心,是学术研究者舞动的激情广场。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
 
《科学时报》 (2010-1-8 A3 周末评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